清研智谈 | 浅谈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林木病虫害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但病虫害的抵抗力随之增强,就需要更强的药剂出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药物的残留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无公害防治技术是对传统药物防治技术的革新,又被称为环保防治技术或者绿色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摒弃使用污染或者药物残留较大的农药喷洒方式,而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营林等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技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自然总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有天敌。而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寄生昆虫或病原微生物,通过捕食、寄生或病毒感染等方式,抑制目标病虫害的数量。这些天敌、寄生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可以是天然分布的,也可以是人工引入或者培育的。相较于大部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不会对水源土壤和空气,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以鸟治虫

鸟类是部分害虫的天敌,它们以害虫为食。例如农林益鸟灰喜鹊,在灰喜鹊的食谱中包括松毛虫、金龟子、金花虫等农业害虫。据统计,一只灰喜鹤一年可消灭松毛虫上万条,在一定范围内保护松林免受虫害。70年代以来,我国有十几个省的林区采用招引益鸟和驯养灰喜鹊的办法来保护经济林,对控制松毛虫等害虫数量、保护森林和生态平衡产生了较大的助益。

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益鸟前,需要结合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对引入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避免过量引入、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提倡“从无痕山林到无痕户外,最终回归到无痕生活”,要求人民在态度、认知和行为上全面行之。但做好无痕公园建设,至少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难题。

以虫治虫

其中,以虫治虫的先例早在我国宋代就有了,《梦溪笔谈》中有一篇《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

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通过投放天敌昆虫来消灭害虫在农林上的应用更是广泛。共青森林公园是上海市建设的“无公害防治示范区”之一,近年来,公园每年都会引进和释放一批天敌昆虫,如捕食螨、周氏啮小蜂、花绒寄甲等,很大程度上可以更加丰富园区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主要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利用细菌、真菌、 病毒等微生物控制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

例如圆柏大痣小蜂,主要危害来自幼虫期,幼虫取食圆柏种仁,导致圆柏的种子含仁率下降,影响其经济效益。在圆柏大痣小蜂的防治中,可以利用白僵菌等特定的真菌杀灭圆柏大痣小蜂,在适当的条件下将真菌制剂喷洒到圆柏上,使圆柏大痣小蜂接触到真菌并感染死亡。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采用物理学性质的防治技术,例如利用光线、声音、温度或者隔离的方式保护树木不受病虫害的入侵。

与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相比,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污染小、成本低、容易组织、相对可控等优势。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不同光线的趋光性,通过设置昆虫敏感的特定光谱范围的诱虫光源吸引害虫,并利用诱集袋、诱集箱、高压电网等将其集中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和虫媒病害的目的。例如利用蛾类趋光性的特点,悬挂诱虫灯等,降低林间有害蛾类数量。

饵木诱杀法

饵木,顾名思义就是做诱饵的木头,许多蛀干害虫,如天牛、小蠹等,喜欢在新伐倒木上产卵繁殖,利用饵木引诱天牛等在伐桩上产卵繁殖,等到时机成熟,进行“捉虫”。

胶带阻隔法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不难发现春季很多树木上都缠上了一圈胶带。这其实是防虫胶带,使害虫无法沿着树干向上爬行。

以春尺蠖为例,春尺蠖是春季林木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杨树。以幼虫取食树木幼芽、幼叶、花蕾,食量大,常暴食成灾,严重时会使树势衰弱甚至引起林木大面积死亡。春尺蠖以蛹在土中越冬,利用雌成虫无翅、爬行上树产卵的特点,于成虫羽化前缠胶带,粘杀刚孵化的上树幼虫。

科学应用营林防治技术

为了使病虫害防治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在进行造林工作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优化种子选育、栽培、防护等环节。选种阶段,严格筛查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科学营林,选择树种时根据实地环境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树种,尽量不构建纯林,可以通过营造混交林的方式建起防止病虫害扩散蔓延的屏障;及时除草、定期修剪病虫枝,防治病虫害大规模传播;此外,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采用过密的种植方式并不可取,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结构的方式,使树木之间具有合理间距,确保良好的通风和阳光照射,从而降低病菌和害虫的滋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

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技术在林业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同时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缺乏行业规范、存在技术难点、缺乏专业人才等。加强标准制订,加大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提高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更好地保护林木资源,助推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撰稿 | 许潼 清研集团自然资源园林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扆国超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