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全球水资源危机加剧,联合国预警2025年将有半数人口面临严重缺水。中国城市化进程催生水资源供需矛盾,节水型城市建设刻不容缓。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因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高达数百亿吨,凸显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改革迫在眉睫。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深度结合,成为化解水资源短缺的核心途径:土地整治优化利用结构、强化雨水吸纳,源头守护水资源;节水工程借助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40%以上,有效削减浪费。此种深度融合好比破译城市水资源困局的“节水密码”,直指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利用。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的协同原理简析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深度融合,植根于资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基石之上。土地整治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强化手段,通过土地结构调整、生态修复与改良,提升了土地对降水的吸纳、储存与缓慢释放能力,实质上是对水资源循环过程的源头干预与优化,遵循了水资源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与此呼应,节水工程基于水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通过技术研发与设施升级,有效降低了水资源在输送、使用及回收过程中的损失,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率,践行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优先的政策导向。两者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协同原理表现为动态耦合与相互强化:土地整治构筑了有利于水资源保蓄和良性循环的物理空间结构,而节水工程则在微观层面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效配置。这种跨层次、多维度的协同效应,科学地回应了节水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水资源紧缺挑战,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进程。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理念引领:绿色、协调、高效的顶层设计

基于国家层面《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土地整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地方各级政府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秉持绿色、协调、高效三大原则,科学制定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各地严格执行水资源红线管理制度,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制约城市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优化的核心要素。

在绿色理念指引下,土地整治聚焦生态功能恢复与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协调原则则体现在城乡水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利用,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和农田灌溉需求平衡;高效原则体现在严格执行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广泛应用节水技术和装备,全面提升全社会用水效率。这些政策与理念的高度融合,为我国节水型城市的有序建设和长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创新驱动:科技、政策、模式的协同作战

在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创新性的融合,离不开科技、政策、模式三个维度的协同作战。科技层面,土地整治技术与节水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如通过土地整理提高雨水下渗与汇集能力,辅以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极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的节水潜能。

政策方面,国家推出《土地整治条例》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政策,引导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建设有机融合,鼓励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各方积极参与。

模式创新方面,结合土地整治规划,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海绵城市理念,构建集水源涵养、水质净化与水资源利用于一体的复合型节水模式,实现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的深度协同。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作战,有效推动了节水型城市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实践案例

案例一:天津市土地整治与雨水利用工程的协同节水实践

天津市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利用压力。自2019年起,天津市实施了土地整治与雨水利用工程的协同节水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对低洼易涝区域进行土地平整,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和排水性能;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实施雨水花园和绿色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自然渗透和植物吸收减少径流;同时,优化灌溉系统,推广滴灌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天津市的防洪排涝能力,还显著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率。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案例二:上海市土地再利用与智能节水系统的创新融合

上海市作为国内领先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代表,其土地再利用与智能节水系统的融合实践备受关注。自2020年起,上海市通过土地再利用和智能节水系统的创新融合,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具体措施包括:在城市更新和再开发过程中,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提高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同时,引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设备实现对灌溉水量和频率的精确控制,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其他城市在节水型城市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清研智谈 | 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耦合机制

未来展望

面对未来,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深度整合将步入理论与实践的深化阶段。在理论上,可借鉴生态补偿机制、循环经济理念以及空间规划理论,推动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的协同设计与管理,构建城乡一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式的水资源治理体系。

实践层面,需继续探索集成遥感监测、GIS空间分析以及人工智能预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评估与高效调度。同时,亟待在城市规划层面强化全周期、全链条的节水策略,将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无缝嵌入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布局。然而,前进道路上也将面临多维度挑战,如:如何科学划定水资源产权边界、解决利益冲突,如何在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兴城市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宣传和政策引导提升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行动自觉。为确保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的持续推进,有必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水型城市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治与节水工程在节水型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撰稿 | 亚西尔·阿不力克木 清研集团河南子公司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