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中等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叠加的双重压力,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又该如何提升他们的生育意愿呢?

中等收入群体界定

表1 2013-2022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分组情况

从2022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分组的数据来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303元和47397元之间的为中等收入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按照五等份划分,中等收入组为84705万人。

国家统计局指出,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与“中等收入组”的概念并不相同。学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包括关于“绝对标准”的探索和“相对标准”的探索,本文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参考学界常用的相对标准,将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中位数的75%~200%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基数庞大,是影响我国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育率现状

表2 近1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从近十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在2016,全面二孩政策,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正向增长的趋势,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生育意愿因素

家庭收入

图1 当前中青年群体“不愿生”的因素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

中青年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指出,超八成中青年受访者表示有生育压力,收入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教育成本高是“不愿生”的主要原因。

工作稳定性

《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31—35岁(56.91%)、大专学历(54.90%)、生活在地级市(57.29%)、社会地位处于中层(60.26%)的受访公众理想子女数为两个孩子的比例最高,中等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较高。然而,家庭就业稳定性对不同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家人无业或不稳定就业对其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或影响不大,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

养娃成本

养育成本包括如下两大部分:一是消费性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两大类。二是非消费性支出,包括保险支出、人情往来支出、捐款等。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而言,一方面,她们对边际孩子效用有更高的期待,存在更加明显的“育儿焦虑”,更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另一方面,他们将更多时间投入劳动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成本损失,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像高收入群体那样购买满足其更高期待的育儿服务。

住房支出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增长中,房地产依然要占据重要地位,购买房子能够满足刚需和改善性等基本购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的同时,也能有力增加其财产性收入。经济日报刊发了《共同富裕需要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指出,中产阶层的财富中,房产是比例最大的资产,是中产财富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居民的财富70%来自房产。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在压力之下:被挤压的中产阶层》(下称“报告”),并在报告中指出,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成本增长速度也要快于通货膨胀。以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单一支出项目–住房为例,当下中等收入群体在房屋上的支出约占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房贷、车贷、医疗、养老……重重压力让不少中等收入群体“喊累”。

生育观念的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提出,中等收入群体是生育意愿转化率最低的群体,是生育潜能最大的群体,也是生育支持政策应重点关注的目标人群。从人力资本基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研究》指出,“十四五”中等收入群体新增1亿人构成中,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高人力资本群体、以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中等人力资本群体、城乡相对贫困劳动人口群体,初步匡算三类群体比例大致为5:3:2(即大致为5000万人、3000万人、2000万人)。

结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2021年全国政协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现场提出的观点,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平均现有子女数与其意愿子女数的偏离越严重。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未实现的生育意愿为0.26,小学文化以下的为0.07,前者比后者高出近3倍。由此推出,中等收入群体生育意愿较低。

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生育意愿对策

完善相关机制,加强服务供给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决定》部署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提出了系列优化组合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通过在财政、税收、保险、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相关领域实行政策组合,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公众的生育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收入、养娃成本、工作稳定性等现实问题。一是完善与生育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各类环境氛围,如将育儿假、生育主体的劳动权益、产假惠及非婚生子人群,二是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如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针对高龄产妇的医疗服务保障等。

加强宣传引导,克服恐育思想

生育教育更多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国人的生育观念正在经历着演变,从传统的“生育为了传宗接代”到现在的“幸福导向”,当前国人的生育观念正在经历着演变。所以生育教育更多地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府应重视生育观的教育与引导,让婚育期青年认识到生儿育女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生育观的教育和宣传方面,应当更多地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育可以带来经济保障、精神传承”等观念,“助推”生育意愿的有效提升。

关注女性需求,保障职场利益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我国女性群体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很多女性群体有生育意愿,却迫于职场压力、自我成长与生育之间产生的矛盾而出现纠结的情绪或推迟生育时间的情况。因此应关注知识女性和职场女性的生育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促进职业性别公平,切实减轻职场女性家庭与事业选择两难问题。

建立独立人格,有担当敢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社会,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近年经常看到网友表示:“自己还没长大,不想生养孩子”。一些“长不大的成年人”不想生、不敢生等思想。为此,社会各界要加大宣传,助推“长不大的成年人”尽快成长、成熟、成才,形成独立成熟的人格,有担当、敢作为,积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要关注关心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现实难题,给予中等收入群体切实的照顾和鼓励。

撰稿 | 于秀 清研集团江苏子公司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