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研究进展

自然保护地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其保护和管理成效的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科研技术的进步,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背 景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自然保护体系的总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可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其中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

自然保护地分类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空白。改革开放时期,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等保护地类型也相继建立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自然保护地”首次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规定于政策文件中。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出台的关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最为系统的专门政策文件。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指导意见》明确“组织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成效情况,发布评估结果,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的关键。

研究现状

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修复以及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价是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公共政策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成果。

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了“基线+变化”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框架,该框架强调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变化进行长期跟踪监测,通过对比基线数据来判断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区域实践案例

付梦娣等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开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使用了生态指标等方法,对管护成效进行了量化评价,并为后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市及江西省等地政府在十八大以来强化了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监管工作,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有效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和保护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隆宝自然保护区

评价方法创新

学术界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价和优先性确定方法、海洋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指南等,这些工具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并针对其特性开展差异化评估。

总体而言,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价已从单一现状评估转向更加注重动态变化、多维度评价以及结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但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在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评价指标可操作性较低、科研监测数据不全面等问题。因此,仍需通过不断评估实践逐步优化和完善自然保护地评价体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展 望

探索网络尺度的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机制

网络尺度评估是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在全国或省区尺度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进行了初步评估,而在网络层面的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对于全国尺度自然保护地网络的保护成效评估有待加强。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网络尺度评估能够有效缩小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在设立目标、保护对象、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能够有效加强各省、各自然保护地间联系,加快实现自然保护地建立目标。

加强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结合

结合清研集团执行的北京市、上饶市等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工作实践发现,自然保护地评估框架中保护成效评估和管理成效评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评估工作中所涉及的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以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指标为主,景观资源、地质遗迹等指标主要通过专家根据自然保护地管理者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定性打分,缺乏相关的量化数据支持,且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和管理成效评估指标间关联性较弱,无法准确判别保护管理手段对实际保护成效提升的相关程度。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结合程度,才能够有效将评估结果应用于管理实践。

加强遥感技术应用

通过北京市、上饶市等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调查研究发现,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还需要更多高精度数据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可以提高自然保护地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和更新频率,甚至实现近实时监测,为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提供更多科学数据支撑。

“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遥感影像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保护地评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工作在未来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要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借助遥感、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评估机制,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加大投入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优秀成果产出率,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撰稿 | 张晋美 清研集团自然资源园林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