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大数据技术在舆情分析、管控中的应用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公众在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评价政府决策措施时,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快速传播相关信息,进而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一方面,事件本身与公众认知,以及公众认知与政府决策上的偏差,容易导致社会冲突的产生,有损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这也会倒逼各级政府部门寻找新的技术,助推工作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社会舆情与大数据
“舆情”的概念最早由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提出,当时的名称叫做“公众意见”。直到20世纪,“舆情”这个词才被更多的国家使用。社会舆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一定的媒体方式形成并传播,其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十分重要影响,因而会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世界万物都可归结为数据,汇聚到一起称之为“大数据”。众多具有社交性质媒体的广泛使用,产生了海量的舆情数据,形成了“社会舆情大数据”。尽管舆情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采集、处理海量数据的巨大压力,但是,大数据技术也为社会舆情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撑,社会舆情的监测、应急、预警和导控更加科学有效。
大数据在社会舆情分析、管控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实现舆情数据的精准、有效采集
以社会舆情信息的充分获取及科学分类为基础,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社会舆情数据的智能采集。通过科学技术,大数据在各类社会舆情信息服务终端自由流动。
深度分析社会舆情信息
大数据应用于舆情监测和管控系统,通过整合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上社会舆情大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聚类、分析和决策,为各类用户提供社会舆情监测、预警和管控等服务,形成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分析依据,有利于提早做出舆情判断,全面把握舆情动态并及时做出舆情导控。
助力社会舆情预警、管控相关部门统筹协作
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科学、有效的社会舆情管控方法,通过传统和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传递正面的信息,引导公众掌握正确的资讯,不造谣传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大数据在社会舆情分析、管控中面临的挑战
各类媒体每天都承载着海量社会舆情信息,这些信息蕴含着社会大众的评价和观点,一旦管控不到位,极有可能引发恶劣的群体行为,甚至引发影响极大的群体性事件。如何实时监测、采集、处理和分析社会舆情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舆情预警及管控,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社会舆情预防及管控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挑战一:社会舆情大数据难以采集
对社会舆情预警及管控系统而言,微信、微博和 QQ 等即时通信平台以及各类贴吧和社区网站是主要的舆情信息源。一方面,这些平台所产生的信息体量巨大,另一方面,网络视频、微信以及QQ 等媒体的信息又十分隐蔽,这些都使得现有社会舆情信息采集平台所发挥的采集效果有限。另外,现有的舆情系统采集数据的算法较复杂,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重复的,这些都会导致数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挑战二:社会舆情大数据挖掘分析难度大
社会舆情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结构形式非常复杂,传统舆情分析工具难以统一分析处理。而且在网络上,网民们通常会选用内涵词汇来替代和回避敏感的关键词来变大和传播自己的意思和态度,这是社会舆情大数据挖掘分析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挑战三:舆情爆发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应对难度大
网络舆情的爆发周期缩短、传播速度加快,留给舆情管理部门监控、处理、预警的时间大大减少,很多情况下舆情信息还没来得及处理,就已经快速蔓延、爆发,并对社会公众和秩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给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挑战四:社会舆情结果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弱
现有的社会舆情预警及管控系统往往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人工经验方法,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研判指标体系,从而使得研判结果不科学,决策的有效性降低。社会舆情看似量大复杂、变幻莫测,但只要有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精确的测量指标,将分析出来的隐晦的态度观点以量化的方式来比较,就可以实现预警和管控。
将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监测、预警和导控结合起来,首先要营造和改进大数据应用的环境,发挥大数据推进社会舆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用。其次,要完善社会舆情的大数据管理机制。最后,创新社会舆情的引导方式。社会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更应依靠大数据技术,提高舆论管控的针对性,最终达到掌握舆论主动权的目的。
撰稿 | 唐堃 清研集团江苏子公司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费风铃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