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新形势下供应链的发展与展望
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数百家中外企业和机构集中展示各链条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中国全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以实际行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联合推动,供应链现已实现跨界融合,将工业制造与消费生活紧密相连。
供应链在经济体系中的功能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半成品、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到最终用户活动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的网链结构。它听起来很遥远,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商品的供应链如果是稳定畅通的,才能在市场上被见到。一有些商品价格很贵,有一些价格便宜,可能就取决于整个链条的供应链成本。如果我们在网上购物,在过去可能是三日达,甚至一周达,现在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就是供应链反应的速度。
供应链整合优化的必要性
资源互补,实现共享共赢
供应链可以使得不同企业、不同市场之间的资源得到共享和互补,实现“1+1>2”的效果。例如,供应商可以利用技术优势等为采购方提供定制化服务,而采购方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在海上风电项目中,中英两国就基于供应链互补的特性,将中国领先的制造能力和英国突出的商业化能力结合起来,在市场上不断推出创新的技术和产品。
降低成本,助力高效运转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会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比亚迪通过布局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零部件再到下游整车,形成完整闭环,协同效应显著。数质兼具的供应链体系,增加自身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为销量的快速增长提供充分支撑,并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终端产品的盈利能力。比亚迪的单车固定成本逐步降低,单车净利21年由负转正,22年第四季度单车净利达到0.98万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协调不同环节和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流程,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物流行业的碳足迹主要产生在运输、包装等环节。在仓储作业中,通过智能切箱算法,给货物匹配合适的箱型,节省包材15%以上。在运输环节,通过智能运输路径规划,可降低运输能耗。通过构建全链路绿色物流体系,从订单、包装、运输、仓储、回收等环节,推动减碳和系统转型。
供应链目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黑天鹅”事件频发
供应链可能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政治冲突、疫情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中断或延迟。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多国开启激进加息,特别是美西方一些政客鼓动西方企业与中国“脱钩”,企图将中国排除在核心产业链之外,切实损害着我国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国际竞争加剧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相关战略,通过高额补贴在内的多项激励措施,争取在供应链的话语权。
传统供应链亟需转型
进入后疫情时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基于低成本、零库存导向的全球供应链布局,而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与可控。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供应链风险、避免因单一环节问题导致供应链的毁灭,是当前全球贸易布局当中不得不优先考虑的问题。原本以成本收益为主要考量的供应链安排,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企业有必要以“区域化、强韧性”为目标,重塑其全球供应链。
供应链发展的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
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有效降低节点企业间信息处理和传递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上下游的供需匹配,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例如,供应链下游企业通过数据抓取和算法处理等技术获取海量消费者需求信息,并及时向供应链上游企业传递信息,进一步增强供给精准对接需求的能力。
推进贸易自由化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打破地区行政壁垒,促使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有效发挥,保障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城乡、跨行业流动。完善外企营商环境,以法律形式确保经贸规则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母国的企业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加强金融服务支持
伴随着供应链布局整合,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会出现很多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由于信用级别较低、抵押担保物有限等原因,难以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融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真实交易背景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减轻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过度依赖,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将有效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当供应链合作保持稳定、持续深化时,参与各方就会普遍受益;当供应链合作受到阻碍、停滞不前时,经济形势就会恶化。把供应链建设得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活力。
撰稿 | 刘子豪 清研集团公共服务研究二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