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加强城市文明养犬管理工作

近年来,恶犬咬人事件不胜枚举,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此,不少地方都加强了对犬只的管理甚至抓捕,并由此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与争议:在城市内应该如何文明养犬?如何对养犬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市民与犬如何和谐“共存”?

城市养犬热度上升,养犬问题不断涌现

《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养犬人数为3412万人,且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饲养犬等宠物日益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遛狗”的行列。且围绕“养狗”而延伸的相关产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有专门卖狗粮、狗绳、狗衣服及系列配套产品的专用商店,也有专门为狗服务的宠物洗澡店、宠物整容店,还有专门为狗及其他宠物看病的医院。

宠物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的同时,不文明养犬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公共问题也接踵而至,遛狗不拴绳、随地大小便且不清理、犬吠扰民、遗弃犬、不给犬接种疫苗等不文明养犬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制约城市法制建设、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塑造和安全环境营造的重要因素,许多城市12345市民热线收到大量关于养犬方面的投诉,城市居民由养犬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变得不容忽视。

规范不文明养犬行为,面临诸多挑战

法规层级低,可操作性仍较弱

目前,在我国尚无针对养犬管理的专门法律和全国统一管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仅仅是针对养宠物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全国部分省、市都已经制定了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对于规范养犬行为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法律效力层级低、处罚设置过轻、缺乏可操作性、规定未及时更新等原因,导致狗患无法根治。养犬管理效果与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以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为共同作用的文明养犬氛围。

缺乏多元主体,尚未形成协同共治机制

当前各地对犬只的管理过度依赖公安机关,缺乏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尚未形成协同治理的体系。养犬管理的责任和职权主要由公安机关牵头,权责不统一,容易导致监管上的困难。这从根本上缺乏共治意识和相应的机制。另外,各地的养犬管理习惯由政府掌握主导权,将非官方力量放在协助位置,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团体和广大市民参与治理。事实上,市民及社会自治组织等民间力量往往是养犬管理的关键参与者,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共治意识,他们变成了旁观者,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社会自治力量的缺位导致养犬治理的效率难以提升。

监督执行不到位,执法监督难度大

虽然许多地区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养犬管理政策,但执行监督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养犬管理事务细碎庞杂、社会敏感性强,加之当前社会对于养犬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缺乏广泛的、统一的社会监督氛围,让一些养犬人认为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和处罚,进而造成了监管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另外,执法监督难度大,部分涉犬类管理诉求解决取证难、执法难。此外,犬吠扰民标准不清,难以处理。久而久之,影响了群众对行政机关执法、服务的满意度,有损行政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宣传形式单一,动员力度不到位

现阶段,许多地区在养犬管理宣传方面缺乏创新和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组织动员乏力、信息传递不畅,难以提高市民的养犬素养和法律意识。另外,对于养犬行为惩罚措施的宣传发动不到位,忽视了对民众意识理念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很多市民不了解相关法规和制度,容易违反养犬管理规定。与此同时,在养犬管理宣传教育方面,管理主体往往只采取传单、海报等简单的宣传形式,内容也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网络直播等各种宣传渠道,缺乏多元化宣传方式和深度挖掘的内容,不能满足市民的宣传需求。

坚持系统思维,破解养犬治理难题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养犬管理“新格局”

各地应积极适应犬只管理的新趋势、新变化、新要求,主动修订并完善本地的文明养犬政策,从法律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全面布局。同时,市、区县政府应加强对养犬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养犬管理纳入城市治理范畴,可通过建立联合会议制度等方式,有效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以解决犬只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强化科技支撑,实现智能养犬“新探索”

可充分借助信息化和大数据,并通过开发相关的APP、小程序等工具,打通犬只免疫、备案、领养、投保等流程,为市民带来更丰富、更便利的一站式养犬服务,进而对犬只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设立更多的便民服务点,可将初始登记和年度登记管理的权限下放到社区宠物医院等,进而有效提高初始登记率和年度登记率。

引导多方参与,形成文明养犬“新风尚”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可借助文明养犬志愿服务协会、宠物行业协会、动物保护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明养犬线上线下专题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并借助社会力量自身优势,通过组建养宠自治组织、运用议事协商等方式,推送依法文明养犬知识,激发养犬人参与文明养犬积极性,增强养犬人法律意识,增加养犬人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和自我约束力。

加强风险监管,构筑养犬安全“新屏障”

可探索建立基于城市动物的安全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方面,如基因筛查、行为评估、疾病控制等。通过系统评估,可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控网络,减少狂犬病的泛滥。同时,被评估为高风险群体的犬只,可通过训狗学校等场所来进行后续的干预训练以及行为纠正,进而降低犬伤人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另外,可探索建设社区宠物公园,避免不同需求人群的使用矛盾,为居民和宠物犬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场地。

城市养犬早已是一个国际问题,不只中国有养犬的各种规定,国外在养犬管理方面甚至更加严格。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均有相应的规定,且惩戒力度更大,若养犬人没有规范养犬,有的将受到严重处罚,因恶犬伤人致死的,犬主人可能面临最高14年的牢狱之灾。同时,许多国家的犬只被要求植入电子芯片,记录身份信息,如出生日期、防疫情况、主人姓名和住址等,以便管理和追踪。另外,许多国家对遗弃动物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大,若被发现故意杀害、杀伤动物,甚至要被罚款或判处拘役。

犬只虽然是人类的伙伴,但同样需要加强规范管理,只有坚持系统观念,从政策体系、执法监督、多方共治等入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犬的和谐共处。

撰稿 | 闫纯慧 清研集团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