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数字为翼,释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各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并不断向各个行业扩散。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强大动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借助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和“云上村晚”等各类数字化服务,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数字为翼,释放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效能。
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回顾
从“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开始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陆续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背景、意义、目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工作机制等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为从国家,到文化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到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共识。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就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聚焦数字文化内容资源和管理服务大数据资源建设、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要特别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数字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规划》从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着力丰富数字文化产品、激活文化存量资源、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文化消费新模式,以数字技术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数字时代文化产品供给对群众文化需求的适配性,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类型、案例
公共文化数字化是当前文化领域发展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具备重要意义的战略领域。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二是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其中,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艺作品等类型。
有学者认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如数字影院、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等。二是以重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与服务推广为重点,建设数字服务管理平台,例如公共文化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大数据平台等。通过整合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建立健全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三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相融合。通过整合并利用多源多维数据,为公共文化事业提供技术与方法,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装备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智慧营销、服务与技术应用,用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成效。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公共文化云“十四五”建设项目为抓手,全新改版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将其打造为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读好书”六大服务版块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总平台,全面整合发展中心主业,充分利用移动端的便捷性,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研发“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提供免费的一站式快速建站工具,现已有436个基层单位部署应用。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个人用户达74.3万人,较2020年增长89.5%。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强“南海1号”考古发掘中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推进了藏品、文献等的智慧管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直播、VR/AR等信息技术加强了文物数字化资源应用,提供历史主题AR互动航海墙、“南海1号”三维文物展示、“丝路传奇”VR体验、海底世界VR体验、智慧机器人讲解、线上展览等服务,增强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提升了文旅数字化水平,丰富了数字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了“南海1号”历史文化传播效果,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
深圳市盐田区巧妙地将人、书、馆、城融合在一起,构建高品质的智慧书房服务体系,将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集成,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读者需求的精准匹配,构建多元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利用不同人文生态环境特点,将阅读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阅读、学习和交流的多元复合空间,不仅颜值在线,更以“智慧”惊艳了众人。
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发展方向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一体化发展
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整体构建与统筹协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共建共治共享。具体而言,应统筹配置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字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创建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新空间,还需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解决好资源孤岛、数据孤岛等问题,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在优化新增和改造存量两端同时发力,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
例如,各地方文化云平台相对独立,各自为营,形成“信息壁垒”,无法真正发挥数字资源价值,一定程度上导致数字文化资源浪费。实现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地方的对接可进一步对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系统内的资源共建共享。这不仅优化了数字资源配置,减少冗余、补充不足,更提升了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数字化服务水平。
坚持内容为王、数字为翼的发展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科技是手段,内容是内核。它具有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属性,在技术属性包裹下,文化属性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潜移默化的审美规训更深更远。过分依赖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原创力的削弱。而技术的死角,却常为文化的高地。重视内容建设,有效组织数字环境下的资源与服务,将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坚持正确导向,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选取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同时,在优化新增和改造存量两端同时发力,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
加快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不仅需要设施设备等硬件配套,更需要思维理念等软件更新。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只是一个层面,要通过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需从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入手,打造智慧化、数字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目前,全国各地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的不断实践与经验积累,探索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或企业投入、设立基金会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应促进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包括整体运营和项目运营、政府购买运营和政社合作运营的多元融合模式,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撰稿 | 陈泽玺 清研集团文化创意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