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数字乡村建设现已成为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虽然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建设数字乡村刻不容缓,然而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数字技术在乡村的认同感缺失、数字鸿沟和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阻碍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推进进程。因此,需利用科学合理的治理路径,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公共服务功能,消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推进乡村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乡村建设,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数字乡村的政策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旨在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农业数字化与现代化的程度。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通信网络建设,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普及;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初步建成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试点范围,并于同年九月公布了117个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名单。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中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制约着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典型的阻碍乡村建设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

乡村数字信息化基层设施建设滞后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农村数字基础建设存在空间分化。东部经济实力高,受国家帮扶政策倾斜影响大的农村地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农民已经完全享受到4G给生活带来的便利。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物流点已经实现市、县、乡、村各级全覆盖,快递物流体系健全,已经解决农产品出村,工业品进村问题。但是西部地区经济薄弱,受帮扶政策影响小的地区,未能实现宽带全覆盖,移动通信技术停留在3G时代,不能享受5G网络带来的红利。

5G信号不能实现全覆盖会使农业、教育、医疗等现实领域无法与数字信息技术相挂钩,进而导致城乡教育不均加剧,异地医疗报销困难,制约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经与城市通讯技术产生了区隔,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使得农村地区难以为当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贫困地区将会成为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异常艰巨。

数字鸿沟问题加剧农村主体分化

数字鸿沟问题一直出现在农村地区,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严重阻碍了数字农村的建设进程。数字鸿沟产生的根源是资源分布不均。主要生成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和主体接纳程度不高。数字鸿沟加剧了农村内部主体分化。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农村现实主体以老年人为主,但是老年人由于对信息技术接受度有限,数字素养偏低,导致老年人逐渐被数字乡村建设边缘化,无法参与到数字赋能乡村建设的网络结构中,只能被动接受网络信息。

其次,现有的数字技术应用趋于畸形化,数字技术被成年主体应用于满足个体娱乐需求上,常用来看短视频、直播等,不利于培养农村公共精神。最终受损群体将会是农民和小孩,由于他们对互联网辨别能力不强,无意中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者,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极易被误导,进而损害自身合法权益。

农业数字化、产业化转型动力不足

现阶段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较为困难,缺乏集中的动力支持,体现在涉农要素供给不足、技术无法提供支撑、资金匮乏、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具体内容。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停留在人工和简单机械作业的初级水平。对于无人化、智能化作物种植、监测、收割的种植方式属于奢望。对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而言,我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经营为主,未将农业与信息技术相联结,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共同治理机制尚未实现。

由于信息化设施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艰难。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当地存在一定的特色产业,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在边远的山区地带,信息化技术未能真正实现真正覆盖,而当地的产业基础水平薄弱,这就造成产业数字化发展困难。由于地区间基础设施的不均衡,无法统一跨地区间的数据信息,使得农民无法得知其他地区的产品销售信息,造成信息阻塞,不利于特色产品销售范围的扩大。关键信息技术供给不足,科研条件较差,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无法研发和应用惠农技术。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促使当地推行农业生产智能化技术,缺乏自主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的资金条件,政策倾斜力度不足,这些要素将会共同制约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缺乏掌握信息化技术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人才匮乏的影响象因素还包括数字化人员供给不足、技术性人才外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供给和需求不对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校较少,现实需求要求大量人才,造成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匹配。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缺乏,无法保证技术人才的生活水平,对人才来说不具备吸引力,甚至连当地村民都无法留住。其次,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目标需要数字主体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和善于使用数字设备。但是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只剩下老人幼童留守农村,这些人员对数字技术认知度和掌握程度不高,仅有的技术人才在教授这些群体使用技术过程中肯定工作难以推进。

最后,我国现有的人才培育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着迭代周期短的现实,这就要求学习者持续更新技术知识。而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面机制不完善,尚未对口农村数字化建设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案例分析:H村乡村治理的“四共”逻辑

H村是西安市高陵区下辖通远街道的一个行政村,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1.3公里,辖域面积 2.4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50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93%。2017年4月,在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下,浙江海龟科技有限公司与通远街道合作,通过农业科技研发、孵化并培育新型农业企业、采取电商销售模式等策略推进H村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6月,高陵区首个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在H村建成,通过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总体而言,H村数字治理实践可分为初步探索、逐步深入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

首先,在初步探索阶段,H村以拓展大棚蔬菜的销路为主要目的,将互联网技术与村产业融合,由村两委成员牵头,党员、电商人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同时与抖音、快手、淘宝等互联网电商直播销售平台合作,探索出“互联网+农业销售”的数字经济模式。

其次,在逐步深入阶段,H村开始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各领域的融合。2017年,H村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理念的启发下引入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建成并运营农村智慧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等三大硬件设备和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有机融合,科学有效地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监管。此外,H 村还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合作,及时公布回收价目表并制定垃圾分类与回收制度,在村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成立24人社区服务队,让村民参与监督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智慧垃圾分类系统的常态化运行,使得村居生态环境长期向好发展。

近年来,H村依托“智慧眼”公共安全云视频监控平台和全市社会治理全科网格信息系统,紧扣精准治理、智慧治理、多元治理的要求,全力打造基层技防体系信息化、全科化的“样板间”。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规范巡查上报、分拨流转、接收处置、核查反馈、归档建账的工作流程,确定106项日常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建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网格长、驻村干部为网格指导员、民警或党员群众代表为兼职网格员的网格服务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出“智慧眼+ 网格化”的治理模式,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最后,在全面融合阶段,H村正式建成并启用数字乡村管理平台,该平台涵盖“村概况”“村党建”“村服务”和“村产业”四个版块,融合了党务、村务、财务等村庄治理各事务,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为村民、村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公开透 明党务、村务、财务信息,有效拉近干群关系。此外,村党支部还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运用数字乡村建设中涉及H村人口、户籍、重点人群、宅基地等的村务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村务的数据化管理、精准数据查询、信息推送等,构建村务数据一张表、一张图的数据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村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了村庄治理的智能化、现代化转型。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数字鸿沟

资金匮乏是遏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完善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投入力度。必须集中资金修建网络基站,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推进互联网与当地特色产业关联力度,推进新一轮的农村技术改革。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 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让电商经济为农村脱贫致富注入活力。通过电子服务平台的推广,让农民了解市场销售行情,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农民真正 意义上脱离农业种植实现财富创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带动农民消费升级,为农村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减少资源的浪费。完善农村互联网技术普及,加快“宽带进 村”工程,使得每户农民享受到宽带福利,促进农民真正实现有网可用,真正做到通过普及推广硬件技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强化建设数字乡村中主体的能力

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农民为发展中心,只用真正做让农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提升,才能真正体现数字乡村治理的价值。必须多主体 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农民作为首要主体,必须提升数字素质和数字技能。在传 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村级干部包揽一切工作,农民被动的参与到乡村治理体系, 为改变传统的治理弊端,必须加强多主体化的治理体系建设,这可以有效提高农 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好的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不能脱离 传统的乡村主体,在建设数字乡村过程里,要注重家庭组织、血缘关系等情感。 利用主体感情与乡村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真正做到乡村治理的多样性和数 字技术的统一性相结合。重塑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必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一定的权利,树立村干部与农民的共同体意识,让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进程中。数字技术的出现将会解决传统乡村管理过 程中以村委会为主体、办事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村民需求问题。

发挥政策作用,引导外部要素实行有效供给

国家要加强政策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人才从事乡村建设。为了促进外 部要素的有效供给,需要在金融、人才、土地、政策方面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社会 化组织,形成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资本投资的合力。促使产学研要素聚集,探索 多元共治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推进农村社会信用评价方面的优势,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数字素养

加强在农民群体中宣传数字技术的便捷性,鼓励农民主动接纳并使用数字技 术,改变传统观念,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建设事业中。加强农民数字应用培训。 培训内容以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领域为主,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认知观念。在培 训农民使用数字设备的同时,要着力宣传数字化技术的便捷,利用微博、公众号 逐步取代公告栏,扩展信息政务的传播范围。在培养农民主体数字素质的同时, 也要培养数字化人才。完善数字化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主动返乡致 富。积极鼓励外出技术性人员的返乡就业,激发农村内部的人力潜能。加大农村 自主引才力度,完善人才的待遇机制和工资水准,真正的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发展的过程 就是数字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发展的过程。未来乡村建设将会以数字 化为指引,这就要求数字技术与治理体系相互耦合。要用数字化技术,增加农村 建设的效能和活力。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 地位、发挥政策作用,引导外部要素实行有效供给、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数字素养。用数字技术建设幸福乡村的同时,造福农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撰稿 | 于文秀 清研集团智能数据挖掘部研究员

编辑 | 孙雪

审核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