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安徽省加快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主导产业优势打造、产业基础条件营造、规划布局谋划、联农带农机制建设、政策支撑措施执行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将以安徽省建为例,深入剖析安徽省农业现代产业园现状及问题,就如何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路径,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向前深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背景

安徽省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皖农计〔2017〕142号)和《安徽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的通知》(皖农工办〔2019〕14号)等文件指导产业园建设规划。当前已认定第一、二、三、四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6个。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2年11月16日我司派遣研究员实地勘察安徽省农业产业园,结合相关各产业园资料,梳理总结出以下几点现状及问题点。

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

受限配套设施不到位

当前,安徽省各地产业园积极招商引资、拓展农业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在推动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也当地一二三产业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现实情况,分布于不同县/镇,无法带来集聚效应,阻碍全产业链建设进度,这除与当地用地指标有关外,主要受制于当地配套设施不到位这一现实原因,这导致产业园在引进企业时,往往会面临由于当地配套设施不到位,企业拒绝驻入的现实情况。

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初形成

小农户兼职比例高

各地产业园采取土地流转、农民入股、工商资本带动、政府协调等多种方式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家庭农场”“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等多种联农惠农带农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小农户与企业、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结合资料和走访发现,产业园内农户基本以家庭农户形式维持运营,但对于一般小农户来讲,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土地流转的租金,部分具有劳动力的农户会去企业内就职,但是由于农产品耕种收方面具有季节性性质,所以相对于全职,农户兼职的占比可能居高,收入具有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效果明显

转型方式有局限

各地产业园积极推广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提高机械化率,推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明光市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桥蒲合作社生态农场进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相关种植模式,在基地内建设了池塘鱼稻共生绿色生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技术模式攻关区,成功探索了池塘鱼稻共生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全程使用“五统一”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基本上各省级产业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秸秆综合利用率和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园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对于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往往选择不引入产业园内,这尽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产业园内的绿色发展,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园区内特色产品,机械化率仍受制于机械设备的成熟度和其可操作性。

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技术人才依旧缺乏

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在品种培育、种植、加工等环节强化科技投入,为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提升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鉴于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普遍偏大,于是对科技智能设备的使用往往会面临缺少专业性人才的问题,及时向外引进,也会面临留不住人的现实情况,农业产业园缺人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园向前深入发展对策建议

加强全产业链和配套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围绕农业育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各产业园应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集中打造,围绕产业园未来发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完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应逐步建设与完善当地配套设施,这是许多大型企业入驻产业园的前提条件。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吸引企业入驻,也会进一步影响当地人口流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加强全产业链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由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转变。打破农业管生产、工业管加工、商业管销售的产业形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系统协调、融合发展。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所用农民充分受益

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强化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模式,试行“托管保底”(企业、合作社、农户相互委托种养殖)、“合资兜底”(财政补助,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出资建设,企业保底收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金+分红+劳务收入”、“折股联营、反租倒包、双线代销”等模式,将企业与所有农民(家庭农场、小农户)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聘用、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让农民长期享有持续稳定的收益。

鼓励产业园积极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应用水平

产业园应进一步与科研机构、大学建立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融合平台,提高技术成果的产业适用性和匹配性,如针对当地的一些特色农产品的耕种收设计针对性机械;着力应用农业前沿新科技,提高产业园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园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重点在于通过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如立体种养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模式等。此外,基于园区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各方优势,推动园区内数字化建设有序进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加强监测评价

确保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

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跟踪产业园建设成效,定期分析评估,加强产业园建设运营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产业园管理机制旧。

撰稿 | 闵雪 清研集团江苏子公司研究员

编辑 | 李伟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