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 | 智慧应急助推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面对当前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从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角度对社会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工作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快速响应向风险预防转变,从传统的救灾减灾向韧性提升、风险治理、协同应对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
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应急管理是实现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有效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
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应急管理局全力备战秋季防火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1年修订)》《“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也进一步明确了应急管理对于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应急管理模式亟需转型
进入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件、事故灾难、食品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不断冲击着社会公众的安全底线,凸显出公共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014年12月31日23时25分,上海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
——2016年7月20日凌晨2时左右,河北省邢台市东郊七里河发生洪水,造成34人死亡、1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4917万元。
——2021年7月17日-7月23日,河南省郑州市连遭暴雨袭击,截至8月2日12时,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成灾面积527.3千公顷,绝收面积198.2千公顷;倒塌房屋1.80万户5.76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64万户16.44万间,一般损坏房屋13.54万户61.88万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航拍郑州市区暴雨后被淹区域众多车辆浮在水中
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对各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事故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后果是对各城市源头防范意识是否足够强、风险管控能力是否足够高、应急准备是否充足、监测预警是否到位、事态研判是否准确、信息报告是否及时、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等的直接反映。所谓“灾害”,有“灾”必有“害”,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因此,怎样将“灾”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如何完成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完美转型,是新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亟需突破的重大课题。
智慧应急如何助推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赋能,将智能化技术作为落实应急管理工作和推动社会共治的重要工具,着力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精准化、系统化、智能化,增强公共安全治理预见性、高效性和协同性,加快建立健全全域联动、立体化信息化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为全面助推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赋能,精准化事前预防
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基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和应急管理链条式闭环过程,应急管理的重点任务可分为11项,其中事前阶段包括源头防范、风险管控、应急准备和监测预警四个核心能力,其中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资源保障准备、安全文化培养和应急预案的准备(《应急管理十二讲》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 钟开斌著)。
未来,应急管理应强化事前阶段,以需求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利用大数据及其相关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数据收集整理、关联分析与深度挖掘等功能,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对公共安全风险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施动态管控,加强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风险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以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准备为基础,运用基于“情景-任务-能力”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科学编制应急预案,推动应急预案虚拟仿真演练,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应急智慧监管案例:“智慧安全佛山”
“智慧安全佛山”护航城市应急安全。佛山利用大数据对城市安全运行薄弱区域和重点部位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构建了桥梁、燃气、消防、排水、电梯、轨道、交通、林火、高危企业等九大监测预警系统,布设13120套物联网传感器,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打造“监测中心、指挥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建设模式,初步构建了城市安全运行态势的立体化感知网络。
(二)平台建设,科学化事中干预
当今社会,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呈现出涉及面广、高度的关联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应急处置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应对。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字化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有力支撑常态、非常态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业务开展,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部门、层级、区域之间的藩篱和“信息孤岛”限制,强化多部门、跨区域、多策略的应急管理联动处置和协调配合,提高事故响应、处置和保障能力。
应急响应处置案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工作人员利用专业研判模型对系统的报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风险等级,根据分级响应要求将预警信息点对点推送给相关部门单位,同时为现场处置提供技术支撑,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进行趋势研判。行业主管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会第一时间牵头,联动相关部门、运营单位抓好风险处置。这一联动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公共安全风险的高效处置。
(三)多元协同,系统化共同治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防范化解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公共安全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构建起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单位、公众、新闻媒体等一主多元、互补协同的公共安全主体结构,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有效防范治理突发事件中的关键作用,督促企业、基层单位积极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治理平台,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公共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
智慧社会共治案例:深圳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平台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围绕“智慧监管”和“社会共治”两个核心理念打造集“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三位于一体的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共享。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信息,还可以对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消费服务等情况进行评价,督促企业诚信规范经营。这一举措进一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让食品安全“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
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以科技赋能优化应急管理路径,推动应急管理模式转向事前预防,是促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清研集团将基于多年智能城市治理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各城市应急发展规划编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区域隐患排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及各类灾害情景仿真模拟系统开发应用等全链条应急管理工作,促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向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助推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 | 栗僡澶 清研集团城乡建设&资源环境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