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 | 城市慢行,以人为本激发古都活力!
作者介绍 |PROFILE
李香萍
█ 清研集团副总经理
█ 公共服务、文明城市(区)创建领域专家
█ 工作专长:公共政策研究,开展民意调查、察访核验、政策评估和政策研究,提供具有前瞻性、有价值、可参考的决策咨询服务
█ 业务领域:文明城市(区)创建;城市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环卫保洁作业等;民生保障,包括养老、社会救助、困难职工等;政府绩效评估,包括政府满意度、察访核验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各项部署要求的交汇点上,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及品质提升工作,格外引人关注。
所谓“慢行系统”,指的是一种以人自身为驱动力的交通出行方式,由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残疾人交通等方面共同构成,主要包括行人、自行车和助力车三种交通方式。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战略的重要支撑,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和切入点,高品质、人性化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活力、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北京市慢行系统建设有着典型意义。根据北京市交通委近期介绍,2022年北京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以服务通勤出行为主线,兼顾休闲健身等服务功能,保障多样化慢行出行需求。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加强“水路绿”三网融合,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出行品质提升工作。在系列措施中,“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及以上道路计划全部划定自行车道”尤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赢得不少网友点赞。
近年来,北京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在打造城市道路品质慢行系统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形成了集景观、慢行、健身等多要素于一体的“北京方案”。如今,市民既能骑行穿梭胡同间探寻古都风貌,亦或是夜骑长安街一睹灯火中的天安门城楼,又能纵横打卡奥森公园、鸟巢、水立方等展现时代风貌的网红打卡地,也能够徜徉于城市“绿肺”里接近一草一木、感受鸟语花香,“伴着河流骑回家”更是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根据最新的市民出行满意度调查,认为慢行系统整治效果较好的市民占比达到84.1%,充分说明了市民对这几年慢行系统整治效果普遍认可,也表明了持续改进城市慢行系统蕴含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持续改进城市慢行系统,是坚持“民呼我应”的必然选择。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千差万别。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首都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慢”的品质有更多诉求。市民非机动车出行的意愿愈加强烈:根据 “绿色出行宣传月”主题活动发布的数据,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已达47.8%,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十年的历史新高;另外根据官方最新统计,共有 51条道路的早高峰骑行量每小时超过3000辆次。可见,自行车出行已成为首都市民“最后一公里”通勤的重要选择。同时,让城市交通 “等一等”那些走得慢的人,也体现了对城市交通体系中“弱者”的尊重,反映了路权平等的朴素正义观。故而,如若一味追求“快”的建设,而轻忽日益增长的 “慢”的需求,则会与为市民出行谋便利的初心背道而驰。
持续改进城市慢行系统,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党的二十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下,我们更需要做好城市出行速度“快”与“慢”的辩证法:机动车的高速度并不意味着社会总体效率的最优化,在一定条件下慢行能够引致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有品质的生活。在短距出行中,自行车骑行比机动车出行所需时间不相上下,路况拥堵时甚至更胜一筹。北京作为首屈一指的特大型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在交通规划上原有粗放的发展和管理模式难以为继。随着近五年以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深入和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城市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当下,减量发展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对于首都城市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正是其中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持续改进城市慢行系统,更是提升新时代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举措。与以往机动车为核心的“摊大饼”式交通规划不同,慢行交通系统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慢速出行方式疏通城市“毛细血管”,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市民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更好地打造首都国际交流新名片。纵观全球,城市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人文关怀的软实力。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全球标杆城市的交通正在经历由“四轮”向“两轮”回归,自行车专用道和高速网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用5条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市区和郊区,自行车道全长约400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以“自行车王国”美誉闻名全球,自行车的出行比重高达63%。但随着高速工业化的发展,骑行比重急剧下降,直到近几年才有所回升。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一,串连慢行系统、植入人文元素,才能为首都带回“自行车王国”的荣光。
诚然,当下首都城市慢行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今年历时六个月的调查,超六成的城六区受访者反映了步道上有障碍物、自行车道和步道违法占用以及自行车道存在逆行等情况,严重影响慢行系统的通畅度和安全度。此外,机动车不按道行驶、立交桥无道、地铁站口自行车位规划不足、小区端缺乏停车点等也制约着人们自行车出行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城市治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金钥匙。例如,可以运用清研集团开发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系统对违章停车的现象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动态清零的效果;又如,可以结合城市大脑的使用,在部分机动车流量较小的路口探索安装智能红绿灯提升通行效率;再如,可以借鉴日本东京的“Eco Cycle自行车垂直停车库”技术,在条件允许的地铁口或是老旧小区建立地下自动化自行车库扩大停车空间。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时代课题,首都城市慢行系统从城市 “毛细血管”着眼,亮出了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底色。在保持速度的同时不忘温度,在减少尾气的同时留住人气。相信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首都城市慢行系统升级的进程中,首都未来会更好!
图片 | 网络 编辑 | 陈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