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 |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31年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1%
农业展望,是研判农产品市场形势、释放供需信号、有效引导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手段。展望今年,我国能种多少地、能收多少粮?十年之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2年4月20日,《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报告》认为,今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会保持在6.88亿吨,粮食供需总体上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产量仍将逐步提升,紧平衡状态将有所缓解,2031年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1%。
未来十年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产品消费增长放缓,总体低于产量增速;大宗农产品进口明显下降,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高位运行,个别品种存在大幅波动风险。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唐珂表示:“2022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计口粮播种面积产量与上年相比均基本持平,加上年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猪肉产量继续增加,禽肉和禽蛋产量稳中有增,奶类产量较快增长。由于上年能繁母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预计2022年生猪出栏量惯性增长,猪肉产量将增加2.9%。”
唐珂介绍,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切实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唐珂说:“展望期间,稻谷播种面积稳中略降,单产水平逐步提高,产量稳定在2.1亿吨以上。稻谷供求关系总体处于宽松态势,少量进口主要是满足品种调剂。”
不过,受耕地、水资源等刚性约束,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中国仍将是众多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但由于消费增速低于产量增长,大多数农产品进口呈明显下降趋势。
唐珂介绍:“未来10年,随着种植模式不断优化,高效育种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推广,玉米单产水平稳步提升,产量年均增长2.0%。玉米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需求强劲,带动消费量年均增长1.5%,进口量从高位逐步下降并趋稳。”
猪肉类未来在进口需求方面
将有所下降
此外,作为猪肉消费大国,报告显示,展望期内,规模化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和产业链完善以及调控政策优化提升了猪肉供给稳定性。我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速将分别达1.9%和2.1%。
唐珂表示:“猪肉产量保持稳中有增,进口逐步下降。展望初期,猪肉产量仍将稳定增长,后期生产稳定性增强,年均增长2.1%。受肉类需求结构优化和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消费量稳中略减,带动进口需求明显下降。”
奶类消费迎来新的增长契机
去年,我国奶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市场的推动和奶业振兴政策引导下,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70%,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规模化养殖场实现100%机械化挤奶,奶类产量和牛奶产量均创10多年来最高增幅。报告显示,展望期内,国内科学健康饮奶的理念逐渐形成,奶类消费迎来增长契机。
唐珂说:“未来10年,国内奶业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奶类产量年均增长3.6%,消费量年均增长4.1%。由于奶类产需缺口长期存在,进口量持续增长,但与上一个10年相比,增速明显下降。”
我国应提高粮食自给率
涉农企业要积极“走出去”
不过,国际农产品市场易受全球自然灾害、疫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极不稳定。特别是在全球地缘冲突频发、逆全球化加剧的情况下,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纷纷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国际供应链不断受到冲击,增加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表示:“综合考虑国内需求增长和供给潜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分析,我们建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应努力将食物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
在杜鹰看来,适度进口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而且有利于我国腾出宝贵的农业资源,集中力量,确保基本口粮、谷物和食物的供给。对此,他建议:“事实说明,大型涉农企业越是往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走,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支持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发展,就是支持农业高水平‘走出去’。同时又要重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作用,这些企业应尽量采取‘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的方式,积极参与大企业海外供应链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