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近三成企业从专利中获得资产价值
2022年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2022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发布,与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者和关切者一同“探索知识产权的力量”。
报告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大规模调研手段,通过倾听中国500位领先知识产权决策人的声音,以第一手数据全方位展示中国知识产权的真实发展状况。报告中探讨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诸多关键问题——知识产权到底能为各行各业发挥什么价值?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当如何布局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资源投入?等等。
《报告》调研分析,近三成企业已经从专利中获得了资产价值(包括许可转让收入和融资等);约四成企业涉诉,五年涉诉金额可达千万量级,营收百亿以上企业专利人员平均配置22人;近5成企业专利和研发人员配比约1:50。
《2022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不容错过的精华看点:
报告主要包括5个看点:
看点一:专利多层次价值凸显,近三成企业从专利中获得资产价值
看点二:营收百亿以上企业专利人员平均配置22人
看点三:四成企业涉诉,五年涉诉金额可达千万量级,重视诉讼刻不容缓
看点四:近5成企业专利和研发人员配比约1:50
看点五:呼吁更严格的法律体系,期待更开放的合作和共享
专利多层次价值凸显
近三成企业从专利中获得资产价值
从应用广泛性来看,专利的多层次价值已经在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中取得共识。70%以上受访企业认为专利至少发挥了固化技术成果、防范经营风险、提供研发情报和构建公司声誉四方面价值。57.9%的企业将专利作为主动开展商业竞争的武器。在专利的资产价值层面,27.6%的企业积极开展专利的许可和转让从而拓展了公司收入,29.6%的企业将专利获取了融资渠道。
商汤科技知识产权执行总监高琛颢接受调研访谈时说道:“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知识产权帮助企业的商业发展,让它成为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
面向未来,专利价值将进一步发挥是一致共识,走出专利部门,在研发负责人中也已充分认同,乃至高管层级也有较好认知: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内专利工作将为企业发挥的价值会显著提升。
营收百亿以上企业专利人员平均配置22人
从部门设立情况看,专利工作部门架构成熟度还不高。1/5 的企业在成立10年以后才设立专利部门,将近1/5的企业没有单独的专利部门。从部门条线看,专利部门的汇报条线较为多元化,其中下设于研发最为典型。从组织模式看,以总部统一管控为主,但也少数有贴近业务的做法。
《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平均在专利上的人员配置和预算投入分别在8.1人和888 万元,但1-5人的人员配置和500万元以下的预算投入占比均超过一半。人员与预算均呈全面增长的态势,预算投入增速大于10%的企业达到46.8%。
此外,资源投入存在规模门槛,营收在百亿以上的企业,平均人员配置和预算投入达到22人和2938万元。
四成企业涉诉
五年涉诉金额可达千万量级
重视诉讼刻不容缓
“专利不只是为了申请,申请和保护都是为了运用。”正如攀钢研究院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所述,75%的受访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开展了专利运用。在各种方式的专利运用中,“商品化”层面运用显著高于“金融化”层面运用,其中专利许可的应用尤其最受重视。
企业风险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倾向于主动前置识别和规避风险。专利诉讼的影响范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四成企业涉诉,五年涉诉金额可达千万量级。直接维权仍是专利诉讼的主要应用场景,但策略性诉讼也已相当普遍,成熟企业尤其擅长利用专利诉讼开展市场竞争。
数字化是专利管理工作中的最大诉求,目前在专利情报分析和专利资产管理上的数字化应用分别达到80%和54%,目前企业在数字化应用中的投入相对较低,中位数在10万元以下。
近5成企业专利和研发人员配比约1:50
专利已经广泛应用于提供研发情报,在成熟企业、重制造企业中作用尤其凸显。在专利与研发的工作协同中,组织架构结合紧密,42%的受访企业专利工作直接隶属于研发部门,直接向研发总汇报。在人员配比上,近50%的企业中专利VS研发人员配比达到 1:50。
从企业研发创意来源来看,专利已经为研发带来一定的创意来源价值,在生物领域作用尤其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则较薄弱。
呼吁更严格的法律体系
期待更开放的合作和共享
基于近500位中国企业的知产一线决策者的看法,未来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中有诸多有待改善的基础要素。其中更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受访企业的最高呼声,认同比例高达 59%。除此以外,更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估值标准、更高效的审查体系、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也有40%以上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