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啦!北京市民阅读行为调查报告
来自44个行业的1067位北京市民参与了本次调研。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为办公室、办公楼的白领职员,这一比例达到了26%,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占14%,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普通工人,占比为12%。样本遍布北京16个行政区,其中东城区的人数最多,占比26%,其次分别为朝阳区和西城区,占比分别为15%和14%。受访者的年龄集中在26-30岁,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男女比例1.5:1,群体学历水平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了69%。
针对北京市民读书目的调查显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受访群众读书的根本出发点,占比最高,达到32%,其次才是“休闲娱乐”和“学习需要”。受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读书目的更追求实际,因此也有二成左右的市民是出于学习需求在读书,所读书籍往往实用性较强。
北京市民平常都读些什么书呢?调查结果显示,文学艺术类和人文社科类最受欢迎,均占16%的比例。而经济金融、科学技术、生活悠闲方面的书籍紧随其后。卡通动漫阅读起来不像文字书籍可以通过收听的方式阅读,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大,阅读量显示较少。
琳琅满目的图书既丰富了读者的选择,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市民把“榜单排名”作为自己选择图书的主要因素。排行榜的出现缩短了读者挑选阅读的时间,顺应了时尚、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兴起,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成为24%的受访人群选择书籍的重要依据,不少受访者表示得到较好的体验后会主动去阅览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减少试错成本。
浅阅读、碎片化也是当代人阅读的一大特征,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市民平均每次的阅读时间在30-60分钟,三成的市民平均每次的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内。对待一般的书籍,半数以上的市民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
全民阅读离不开全社会浓郁的阅读氛围,在1千多名受访市民中,有三成以上的市民平均能够做到每天阅读,这显示人们阅读的意识普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是平均每周阅读2-3次的占33%。每周阅读1-2次的占25%。
数据显示,26%的市民表示阻碍自己阅读的因素是周围缺少阅读的大环境。书籍与游戏、手机等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市民在空闲时间沉迷于手机、电脑,进一步挤占用了人们的阅读时间,有两成以上的市民表示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调查中的数据显示,也有两成以上的市民认为工作、生活负担较重,阻碍自己阅读的原因是没有时间,使得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北京市民一年能读多少书?从平均水平看,有效样本1063人全年共阅读9563本书,平均每人阅读8.96本,这与往年的数据相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一下自己去年的阅读量,你达标了吗?
在1067个样本中,有606人选择了“手机阅读”,为人数最多的选项,普及率达到56.7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机不离手”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便捷的手机进行阅读。有493人选择了“电子阅读器阅读”,普及率为46.20%。阅读载体的多样化和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调查结果的产生。
北京市民一般选择什么时间进行阅读呢?在调查中,选择“空闲时间”的占比29.76%,接近三成,选择“午休时间”和“晚上睡觉前”的占比均超过两成,广大市民更多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阅读,且这一趋势日益显著。虽然假期时间更为充足,但选择在假期或其他时间阅读的人数较少。
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更容易获得读者青睐。在北京市民最爱去的阅读空间类型调查中,“家中”(21.37%)或“咖啡店、休闲区”(19.59%)占比分列前两位,成为市民最“pick”的阅读空间。反观公共图书馆(9.28%)和书店(9%)等专业阅读空间,占比都相对较小。可以发现,安静、舒适、不被打扰、不受约束的阅读环境,更容易获得北京市民的青睐。
首都图书馆和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成为读者的最爱。在选择去公共图书馆读书的北京市民中,哪家公共图书馆是他们的最爱呢?调查结果显示,首都图书馆和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并列第一,在竞争中胜出,其它公共图书馆均有人选择,可见地域性和距离远近成为市民选择图书馆的一大重要因素。
新华书店和PageOne书店获得更多的读者青睐。在北京众多的线下书店中(2000余家),北京市民最爱去哪家书店呢?经过调查发现,新华书店(25%)和PageOne书店(23.96%)获得了更多青睐,远超模范书局、单向空间、西西弗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中国书店、中信书店等等其他书店。
结合选择去某家书店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以往注重网红书店的环境布置等因素不同,在本次调查中,有24.73%的市民更看重书店的阅读氛围,有24.18%的市民更看重书店的开放时间,可见,人们关注书店更为实际的阅读体验。
图书推介类活动的参与频率最高。说到阅读活动,北京市民参加哪类阅读活动最多呢?调查结果显示,新书发布会、好书推介、主题书展等图书推介类活动占比最大(20.58%),其次是公益体验课(13.32%),大咖分享会(11.38%),竞赛类活动(11.34%),图书漂流、流动图书室/站(9.03%),读书分享交流会(10.52%)。亲子阅读活动(5.44%),知识讲座、报告会(4.82%),线上活动(3.96%)等占比较小,参与人数较少。
没有兴趣和时间冲突是导致没有参加阅读活动的主要原因。谈到为何没有参加相关的阅读活动,调查显示,“没有兴趣参与”(36%)和“时间冲突”(28%)是主要原因,此外还包括“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20%)以及“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吸引度不够”(16%)等方面。
推书推介、大咖分享和公益体验课最受市民欢迎。市民最希望各类阅读场所开展哪类阅读活动呢?调查结果显示,图书推介活动(21.40%)、大咖分享会(14.31%)和公益体验课(13.60%)仍旧排在前三位,与以往参加过的阅读活动类型前三名高度重合,可见这三类活动是市民的“刚需”,大家对于新书、大咖和互动性体验性更强的公益课程的追逐和需求依然需要花大力气满足。
(1)顶层设计,让全民阅读开展更长效
在顶层设计方面,以切实的政策制度、财政投入和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全民阅读工作持续深入。推动阅读立法,制定全民阅读发展规划,将阅读推广纳入全国文明城区指标考核体系中,通过文明城区创建带动全民阅读长效开展。
(2)正视差异,让阅读资源供给更均衡
加大阅读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提高人均图书馆拥有量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促进各区阅读资源供给均衡发展。补齐农村全民阅读短板,助力乡村振兴。关照青少年、农民、残疾人群等重点群体,保障基本阅读权益。
(3)满足需求,让阅读服务获取更便捷
充分考虑当下社会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需求。以数字化体验、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赋能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推行延时服务,并通过与文博场馆、咖啡馆、艺术空间、银行、旅馆、车站等场馆合作,推动“身边的图书馆”建设,鼓励各类阅读提供场所发挥首创精神,尝试阅读与多种业态紧密融合,打造阅读主题综合体。
(4)统筹各方,让全民阅读推广合力更强大
增强对各类阅读场所的支持力度,充分统筹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实体书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大力推动各类阅读场所转型升级,营造沉浸式、互动化、社交化阅读场景。积极动员组织热心阅读的非政府组织、专业阅读推广人、书评人、自发组织的读书会、线上读书社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助力全民阅读推广,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榜样力量,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1)以书为本,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
面对网红书店等阅读场所的分流、冲击,图书馆真的“式微”了吗?与市场导向的网红书店和其他阅读空间相比,公共图书馆内阅读资源更为丰富,场馆空间面积相对更大,除此提供图书借阅之外,还是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承担的职责任务更重,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自身优势应充分发挥、显现。
(2)千馆千面,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建设展示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图书馆要做到“千馆千面”,不仅要走网红路线,打造“最美图书馆”,强调建筑外观、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等环境要素(面子),还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建设(里子),注重发现“阅读达人”和阅读典型,注意收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在新时代讲好“图书馆故事”。
(3)注重反馈,创新举办更多强吸引力阅读活动
在读者至上的理念感召下,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举办的活动应该更多倾听读者呼声,注重意见反馈。与时俱进借鉴当下网红市集、盖章打卡、剧本杀等新鲜时尚的活动形式,转变以往活动“为办而办”的现象,创新举办更多强吸引力阅读活动,实现活动正确导向与读者需求满足的完美结合。
(1)建立“家庭图书馆”
陪伴阅读,读书打卡,建立“家庭图书馆”,开展读书分享等家庭阅读活动,家长要重视孩子早期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增强对孩子的引导,陪伴鼓励孩子们进行课外的经典阅读,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和家风培养。
(2)培养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培养个人稳定和规律性的阅读习惯,比如每天睡前一小时用来读书,也可以三五好友之间建群拆书打卡,彼此监督,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会更远。拆书期间通过举行茶话会的形式交流彼此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养成阅读习惯。
(3)循序渐进分享读书成果
读书时主动留痕划线重点,摘抄书中具有启迪和启发性的句子做阅读笔记,并尝试写书评。通过留言和书评,在一些线上读书的软件上可以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阅读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