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用户行为及网络媒介表现分析
时隔14年,奥运圣火再次在鸟巢熊熊燃起,点燃了北京2022年的春天,点燃了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的梦想与激情,也点燃了全世界对冬奥会的关注热情。那么,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的关注情况具体如何?开幕式期间各个媒介的表现如何?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文化科学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监测和问卷调研,为您解析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背后的数据。
冬奥开幕式精彩绝伦,全民关注
据大数据平台监测,1月21日起,网络上关于冬奥会和冬奥会开幕式的声量逐步攀升,期间涉及到多个热门话题、热议事件,引发网上快速传播,各大渠道的网民热烈讨论。到2月4日,随着各项赛程拉开帷幕以及开幕式的进行,声量达到高峰。
在开幕式结束后,我中心收集到了1000多位热心网友的反馈,进行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户行为调研。
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96%的被访者表示关注了开幕式及相关信息,仅4%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关注过开幕式。
在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的筹备期间,火炬传递、冬奥吉祥物、外国友人入住冬奥会的体验等内容关注度最高。46.64%的用户表示关注了冬奥会火炬传递,46.07%的用户表示关注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信息。
视线聚焦到开幕式本身,随着开幕式直播及各类相关报道的快速跟进和讨论,开幕式中的各种环节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信息关注渠道方面,网络媒体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关注,76.21%的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信息。同时,传统媒体的收视习惯和大屏终端体验仍影响着较多用户,39.12%的用户通过传统电视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信息。
在互联网用户中,62.26%的用户通过短视频类APP/网站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信息,57.66%的用户通过社区/社交类APP/网站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信息。
在网络媒体中,咪咕于2020年12月宣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达成合作,获得了2020东京奥运会与北京2022冬奥会的直播与点播权益。2021年5月21日,快手、腾讯分别宣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授权合作协议,两家平台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与北京2022冬奥会视频点播及短视频权益,正式成为2020东京奥运会与北京2022冬奥会持权转播商。其他互联网品牌也大力投入到冬奥会的传播中,通过推出各种特色节目,吸引着大量网络用户。
腾讯冬奥声量最高
互联网平台在冬奥会临近起即开始着手冬奥相关信息的宣传。腾讯、咪咕等品牌,除了在自己旗下产品中推出冬奥相关节目和活动外,在微博渠道的宣传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转发。快手则在短视频渠道推广冬奥相关内容。
本次研究对微博、微信、论坛、新闻媒体、长视频、短视频等互联网渠道进行了全面的声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拥有转播权的互联网平台的声量表现最好,宣传效果明显。其中,腾讯的累计声量最高,达1248万。咪咕、快手分别位列第二、三位,但与腾讯声量差距较大。
通过各平台全网声量趋势发现:腾讯于1月25日开始发力,声量呈现领先趋势,其他平台在1月28日声量也开始增长。
腾讯成为网络用户关注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首选平台
本次调研显示,用户在关注冬奥会开幕式信息时所使用的平台类型多样化,新闻资讯、长视频、短视频、社交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均占有一席之地。拥有更多头部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在开幕式相关信息获取上的用户使用率争夺中占据优势。其中,腾讯旗下的产品矩阵总使用率高达70.88%,字节跳动旗下的产品矩阵总使用率达52.87%,成为冬奥会开幕式用户渗透率最高的两大平台。
在新闻资讯类APP/网站中,79.55%的用户通过腾讯新闻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60.45%的用户通过今日头条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在体育资讯类APP/网站中,76.35%的用户通过腾讯体育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51.52%的用户通过新浪体育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在长视频类APP/网站中,88.89%的用户通过腾讯视频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75.16%的用户通过爱奇艺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在短视频类APP/网站中,83.70%的用户通过抖音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59.92%的用户通过快手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在社区/社交类APP/网站中,89.11%的用户通过微信关注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73.33%的用户通过微博关注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69.78%的用户通过QQ关注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在浏览器中,57.38%的用户通过QQ浏览器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53.57%的用户通过百度浏览器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信息。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到北京,国人关注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个特殊时期,北京冬奥会的有序筹备、开幕式的精彩亮相振奋人心。接下来的各项比赛又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各网络媒体的表现又将如何?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