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跨界合作成为新常态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
全书包括总报告、专题篇、案例篇、国际借鉴篇、博物馆大事记、附录六个部分。总报告力求在广泛收集整合博物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总体回顾,从宏观层面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外发展经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参观人数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博物馆展览及参观观众数量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博物馆资源利用率提升,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我国博物馆数量的增多、国家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鼓励,对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的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的升级,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也进一步助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据统计,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约2.86万场,同比增长10.12%,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同比增长17.53%。
观众调查也显示,学生和在职员工是博物馆观众的主体。如河北博物院的观众中,学生占30%,职员占38%,公务员占8%,自由职业者占17%;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中,学生占32%;山东博物馆的观众中,学生占3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占18%,企业职工占16%,个体人员占13%。
跨界合作成为新常态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博物馆资源整合成果丰硕,馆际合作、跨界合作成为博物馆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新途径,资源“共享开发”成为新趋势。
尤其进入201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与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不同形式和多层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和形式,丰富了“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召开之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科技公司相继与多家博物馆开展科技前沿合作,在博物馆开通5G业务。
博物馆文创的四大方向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市场潜力和规模已经显现,未来还将继续释放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空间。但当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政策结构性矛盾、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和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博物馆文创发展工作仍处于培育阶段、当前博物馆界自身存在内部认识问题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被解决。关于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方向,蓝皮书指出:
一是从理念上将越来越关注博物馆“个性”品牌的塑造。文创开发工作作为博物馆的新功能和连接社会的新型方式将会在新时代更加深度地融入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依据每座博物馆自身特色和定位为所在地区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驱动力。
二是随着未来中国博物馆文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文创不论以产品的形态还是以服务的形态进入市场,如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在资源的配置方面还是市场需求方面必须直面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博物馆应要求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在面对市场时既要会“管”,更要会“放”。
三是博物馆文创在产业分工上更为专业和细化,博物馆人员应聚焦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梳理等工作,而关于资源转化、生产开发、市场营销等工作应由市场上专业的机构协同完成,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四是对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必将助力博物馆文创的发展。
来源:综合中国网、人民网、中华工商网(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