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 | 爆款“网红”旅游打卡地是怎么炼成的?
近年来,北京、内蒙古、河北、江西等地,掀起了“网红”打卡地评选热潮。“网红”打卡地属于新型旅游和消费概念,对地方旅游经济具有较明显的拉升作用。那么,其中的爆款是怎样炼成的,又有哪些内在的发展逻辑可供借鉴?本报记者探访了其中几个典型。
山西:“风里雨里,我在古村、古城等你”
▲ 刘家堡村非遗文化街
“风里雨里,我在刘家堡村等你。”很多人在秋雨中走进这座藏在山西省太原市南部的小村落时,会看到院子拐角处这句用镂空木板抠出的邀约。
刘家堡村距太原市区约30公里,曾是小店区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长期以来偏居一隅,最为高光的历史记忆便是作为明代重臣王琼的故里。然而,自今年年初村里的非遗文化街对外开放后,刘家堡村就迅速登上太原人的近郊出行日程,也成了外地人了解太原历史文化和地方美食的一处窗口。
折射旧时生活的非遗文化
“近年来,我们把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挖掘农耕文化、非遗民俗文化,聚集能工巧匠,把非遗乡韵融入田园风光,着力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乔武平说,村里将闲置的老院子统一进行翻新改造,打造出古色古香的非遗文化街和不同风格的民宿项目。其中,非遗文化街占地约50亩,院落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农家小院免费提供给3年内入驻的非遗传承人、民俗艺人,作为其工作室和展示区。
村中建筑呈古朴的青灰色调,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色彩明艳的大面积墙绘,让这座古村洋溢着别样生机。漆画、木雕、西华门舞狮、傅山秘制卤肉、太原剪纸、老墨木雕、穆府老膏药等数十项非遗项目入驻院落,形成可观赏、学习、消费、体验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在汉服工艺师罗春林的工作室,官服、礼服、深衣、襦裙,琳琅满目的汉服款式华丽儒雅、飘逸洒脱,吸引着无数游客。百道工序的漆器、千针纳成的“千层底”、四代传承的老膏药……各种非遗以各自独具特色的工艺令人赞叹。
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郭喜梅说:“今年以来,我的工作室已接待了2000多人次。工作室改进工艺推出的饰品、伴手礼等也实用、精致,很受年轻人欢迎。”
“王琼故里·刘家堡特色民俗文化村”是小店区打造的“市井文化”名片,也有许多非遗项目。牺汤、溜米、八大碗、油糕、小店元宵、玉谷叶沾片子等当地特色美食,引来不少游客品尝打卡;原汁原味、朴实简单的农家饭更是俘获了众多老饕的心;餐饮、住宿、茶舍等不同主题的老院子和民宿品牌,又让游客体验到亦禅亦茶、亦静亦动的美好。
来自山东济南的网友“踏遍青山”说:“村里销售、展示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而是太原本土的手工艺品、特色食物,晋味十足,让人惊喜。”
植根于山西本土特色
山西各地也在打造“网红”打卡地的浪潮中探索一系列办法,如各地在“古城经济”上各展拳脚:平遥古城利用“青春修炼计划”扭转了游客对古城厚重深沉的印象;忻州古城活化改造,地域文化实现了全域性;太原古县城以国风引领让人们“一城看山西,一街观古今”……这些“网红”打卡地无一例外地都是根植于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用别样方式让外地游客知晓。
刘家堡村也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村中随处可见张贴起的“刘家堡村故事”:打酒壶的、卖鲜肉爆肝花的、裹套云只的、南瓜子换碱的、剃头的……生动的文字述说着过去村中走街串巷的行商生活,为游客描绘出昔日商贸繁盛的热闹景象。
乔武平介绍,如今,非遗文化街有大小院落50个,文化街日均客流量达3000人次。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100个院落,借助非遗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让刘家堡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网红”打卡地。
广西:“国际范”阳朔西街与窑埠古镇的“年轻化”
▲ 阳朔西街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唐代诗人沈彬羡慕的“碧莲峰里”,就是当今的广西阳朔西街。
“泛舟漓江上,骑行月亮山,夜游西街酒吧”是阳朔旅游的标配。尖房顶、白色墙、红色窗、青色瓦、青石板,西街两边的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展示出浓浓的桂北风情。历经1400多年的沧海桑田,西街如今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地球村、洋人街、英语角、4A级旅游景区。孙中山曾在这里慷慨激昂地演讲,艺术大师徐悲鸿也在这里住过。150多个国家的政要在西街的青石板上留下了印迹。平均每天会有4万名游客驻足这里。
阳朔西街:“背包客”到“地球村”
祖祖辈辈居住在西街的管树林经历了西街的繁荣和变迁。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农民,西街也长期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
上世纪70年代,桂林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国外的“背包客”陆续来到阳朔。这些青年“背包客”重在体验,往往一待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一代代青年旅行者在阳朔打工、开店,甚至结婚、定居。渐渐地,阳朔西街热闹起来,成为一座中外文化交融的“地球村”。
来自澳大利亚的阿泰就是被西街吸引而在阳朔定居的。他说,当年在一本被“背包客”奉为圣经的《孤独行星》里介绍了西街独特的风景,他迷上了这个地方,并在西街开店。
悠久的历史人文与开放包容的中外现代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不同民族的人和谐共处,让阳朔西街在早年便火出国门。
年轻的柳州窑埠古镇
如果说西街是广西早期“网红”街区的典范,那柳州的窑埠古镇则是近些年迅速崛起的代表。月色窈窕时分,人们不仅能一览柳江夜景的璀璨,更能在丰富多样的街区潮流活动中找到时尚、年轻的生活姿态。
窑埠古镇的前身是窑埠码头,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柳州最古老的码头。窑埠最早时以烧制砖瓦出名,砖瓦从码头远销东南亚,因此被称为窑埠。
2011年,按照柳州市政府对百里柳江沿江景观的规划,窑埠古镇以“再现窑埠老镇古朴风貌,复兴古埠码头昔日繁荣”为理念,与附近的蟠龙山、文庙等景观形成百里柳江的精华地段,彰显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和魅力。窑埠古镇采用岭南徽派建筑的复古风格,结合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融入民族风情和旅游商贸。
“虽然窑埠古镇有一个古朴的外表,但它的内心是年轻化的。”窑埠Town商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年轻人具有极强的社交传播力,因此窑埠古镇建设之初就定位为年轻人喜欢的城市会客厅,不管是经营业态、活动策划还是氛围布置,都以年轻化为基调。能进驻古镇的商业品牌都是符合年轻人生活消费需求的特色餐饮、小吃、民宿、酒吧、清吧等,营造出柳州夜经济的消费图景。比如窑埠Town就与20多支乐队达成合作,定期街头演出,还策划、承办了“摇滚与青年”“日本著名爵士鼓大师巡演”“窑埠原创音乐节”等音乐、娱乐活动。
首创于2016年的凤凰市集是窑埠古镇区别于柳州其他商业的一大亮点。它让大量的文创摊、手作店主在市集上展示生活美学,既传承当地文化,也带来了新潮的生活方式。
据统计,仅2019年窑埠古镇便接待国内外游客780万人次;2020年,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情况下,游客量仍超过600万人次。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