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就业工作监测 | 精准发力!“1+4”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人社部 | 精准发力 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8月30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具体可概括为“1+4”。
李忠介绍,“1”是要认真抓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贯彻实施,确保“十四五”就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4”是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强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细化实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岗位。
二是拓渠道。加强创业政策的支持,强化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返乡创业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
三是重帮扶。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服务承接,落实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四是优服务。出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文件,持续开展“金秋招聘月”等专项行动,保持网络招聘热度不减、线下招聘有序开展,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市场供需匹配。这是我们今年下一步的主要考虑。
发改委 | “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阶段性成效明显
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半年来,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引导,创业带动就业阶段性成效明显,近期对全国212家双创示范基地的调度情况显示,截至7月末,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已累计创造就业机会193万个。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实施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4个专项行动。
记者了解到,4个专项行动各具特色,涌现了数十个典型案例、创造出百万个就业机会、孵化出上千个创业项目、助推了数万家科技型企业发展。
具体而言,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累计新增81.7万个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中,企业举办校企行专场对接活动201场,高校参加活动的团队2028个,促进落地科技项目数量238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为大企业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趟出一条新路子,“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与23.56万个中小企业合作;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中,“硬科技”领域创业就业抢眼,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3家,转化科技成果 2.3万个,职务发明人创办企业超过1万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及时总结行动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效应。
重庆 |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 重庆前7月新增城镇就业49.85万人
2021年1月至7月,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49.85万人,同比增长26.8%,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
据介绍,重庆把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以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会同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等相关单位共同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实施扩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基层项目招募、企业吸纳、征兵入伍、升学扩招、科研助理、社区岗位开发等“8个扩大”措施,筹集政策性岗位5.4万个。
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实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长江退捕渔民等就业帮扶全覆盖,当地24.2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较去年同期高14.5个百分点。58.6万市外员工留渝过年实现“愿留尽留”,400余万农民工返岗复工实现“应返尽返”。脱贫人口就业76.6万人,超过去年全年规模。重庆1.05万名退捕渔民实现“退得出”“稳得住”。
在保障困难群众就业方面,2021年重庆组织开展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对安排外地员工留渝过年的各类企业和见习基地,给予300元每人的“留岗红包”补助,支持企业稳产稳岗;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此外,统筹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开发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等便民利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困难人员就业4.2万人。
山东威海 | 1—7月,威海1.9万人实现“稳就业”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1至7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同比增加6.61%,完成年度目标的57.5%,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威海市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逐步显现。“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就是‘及时雨’,延续了我们团队的创业梦。”威海市林合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受国外疫情影响,林合贸易在5月份向市人社局申请创业担保贷款,20万资金极速下发,缓解了企业用工、发展困境。截至8月底,市人社局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04笔、2.6亿元,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624笔、2549.8万元,直接扶持创业2928人,吸纳带动就业8784人,创新创业逐步成为全市吸纳就业的主阵地。
威海市加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切实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新增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40家,3家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入选全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蓝皮书”。
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威海市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走访就业困难家庭3734户,帮助实现就业572人;开发环卫保洁、护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脱贫人口75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3.24万元。在职工职业技能提升方面,深入推进“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公开招标认定62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各类群体职业技能培训2.74万人次。出台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18条措施,创新打造“数字零工市场”,在各区市建成18处线下零工市场。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落实稳岗返还、吸纳就业社保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威来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年内在全市各区市均打造至少1处线下零工市场,确保平稳实现全年就业新增目标。
湖北 | 湖北发布12条加强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举措
日前,湖北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
加强与企业用工对接——
指导企业与脱贫人口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健全常态化驻企联络协调机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企业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对企业参与就业帮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实现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吸纳1人补贴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符合条件的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对失业脱贫人口优先提供转岗服务,帮助尽快在当地实现再就业。
鼓励返乡入乡创业——
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等政策。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等资源在脱贫地区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可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给予创业孵化基地奖补。对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脱贫人口,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属于返乡创业的,按规定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扶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鼓励脱贫地区发展“小店经济”“夜间经济”,支持脱贫人口在县域城镇地区从事个体经营,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脱贫人口通过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设立一批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探索组建国有劳务公司,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因地制宜引进一批特色产业,引导脱贫人口居家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来料加工。
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
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优先安置无法外出、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劳动力。根据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合理确定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水平。为安置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每次签订期限不超过1年。
加强岗位统筹管理,保持同一区域内类似岗位间聘任标准、待遇保障水平等基本统一。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优化提升就业服务——
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状态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健全就业人员清单、失业人员清单和有计划外出务工脱贫人口清单,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大数据比对分析和部门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对就业转失业的及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把就业服务功能作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重要内容,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支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更好就业创业。
精准实施技能提升——
做好脱贫群众技能培训,加大技能提升力度,并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脱贫劳动力、脱贫家庭子女,继续执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20%的政策至2021年底。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培育一批技能大师或乡村技能人才。发动各级各类技工院校积极承担技能帮扶任务,推动技工院校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帮扶。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扩大技工院校招生和职业培训规模,支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按规定享受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定期举办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打造一批靠技能就业、靠就业致富的先进典型,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
北京 | 第四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圆满结束 平谷区民宿项目获一等奖
近日,北京市第四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圆满结束,其中,平谷区的民宿项目“闲屋变‘现’ 文化赋能惠四方”获得一等奖,该项目通过“企业+村集体+村民”共建等方式,在平谷区13个乡镇建立了27所精品民宿,示范带动了100余家民宿发展,为村民增收3000余万元。
据介绍,2021年的“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除常规创业创新主体赛外,还特设了乡村振兴专项赛,突出绿色发展,聚焦乡村振兴,重点支持涉农创业项目,鼓励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以促创业、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评价指标,突出参赛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创业者的社会贡献,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推动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云南 | 云南启动“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月”活动
9月1日,云南省“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暨创业担保贷款集中发放仪式在昆明市举行。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在各地分会场,同步举行“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并集中发放创业贷款,共为1823名创业人员(创业企业)发放“贷免扶补”、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3.36亿元。
在昆明市人力资源中心主会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出席活动,并宣布全省“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月”活动启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业是就业之源。”杨榆坚要求,全省各级承办单位、经办银行要扎扎实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五进”服务活动、创业服务质量提升“四个一”行动,切实把群众创业的源头资金保障好、发到位。
据介绍,2003年至2021年8月末,云南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1180亿元,扶持创业13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过36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三个贷款总量超过千亿元的省份,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05亿元。
成效体现在3个方面: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平均每扶持1人创业,可带动2.77人就业;财政资金绩效作用明显,平均每10万元贷款可扶持1.1人创业,带动3.05人次就业;降低融资成本明显,中央、省、州(市)、县四级财政累计贴息资金超过130亿元,直接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增加经办银行的收益。
广东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8月31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到鼓励创业和多渠道灵活就,其中包括:
(一)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各类创业补贴政策,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支持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年度评价机制,对被评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由市级就业补助资金给予30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后每次复评达到优秀等次的给予10万元补贴,激发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活力,为创业者提供更好支持。对获市授牌的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符合相应认定条件的,经申请可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并享受相关支持政策。组织“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对优秀创业项目由市级就业补助资金给予5万—2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鼓励各区结合当地特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创业意识的普及,实施“百场万人”职业(创业)指导活动,全市举办线上线下职业(创业)指导进园区进基地进校园活动300场次以上,符合条件的由就业补助资金按每场3000元给予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统战部、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建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就业服务联盟、灵活就业服务中心,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搭建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库、人员信息库和线上求职招聘平台、线下灵活就业专场招聘平台“两库两平台”,依法加强新就业形态人员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采集、发布和引导。全市2021年组织线上线下灵活就业专场招聘活动150场次以上,其中各区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12场次以上。单位从业的超龄劳动者、实习学生、单位见习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符合条件的特定人员可由所在从业单位(组织)自愿选择为其单项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参保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国家和省部署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提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就业困难人员或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就业补助资金按每月800元标准给予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山东烟台 | 出台多项措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日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多个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奏响了港城和谐劳动关系的最强音。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16部门印发了建立我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联合激励机制通知,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联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参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同,不断扩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覆盖面。
天津 | 加快培养“协调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重要基础工作的劳动关系协调员人才建设工作,正在天津市深入进行中。
据天津市和西青区人社部门介绍,天津市早在2016年就将劳动关系调解员队伍建设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挂钩,确定每个企业都必须有一名劳动关系协调员持证上岗。目前仅西青区人社局统计,该区已对12000多人进行了劳动关系协调员课程培训,其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达8000多人。
以竞赛促人才培养,增强其在企业中调解劳资矛盾解决纠纷的能力。近日天津市首次举办天津市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技能竞赛。据了解,类似的以理论实景问答式的职业能力竞赛在全国各省市技能竞赛尚属首次,获得第一名者将有望获得“天津市技术能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上海 | 开设首批“网约配送员”职业培训,推进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
8月31日,20多位外卖骑手完成了上海市首批“网约配送员”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每人将获得现金补贴。据了解,首期“网约配送员”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包含线上课程、线下课程以及实操课程,如道路行驶规范、餐箱清洁消毒、恶劣天气送单秘籍、配送异常处理等,为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外卖骑士做好铺垫。
越来越多新职业走入公众生活,“网约配送员”这类新就业形态正改变着传统就业方式。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表示:“我们需要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为全市推进新业态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样本。”据上海普陀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重点还将本区户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对口劳务协作地区的来沪就业人员等都纳入培训范围,给予他们培训补贴。
陕西 | 陕西提升技能劳动者就业比例
近日,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全年培训50万人次,重点群体培训就业率达到30%以上,职业证书取证人数20万人,努力实现全省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
这次质量年活动确定,以农民工和脱贫人口、“两后生”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为重点,培训30万人次;持续提升企业职工培训质量,培训企业职工20万人次;坚持效果导向优化培训模式,大力开展校县合作培训,全年校县合作培训达到20万人次,根据培训效果落实培训补贴,持续扩大校企合作培训,加快实施校校合作培训,推动线上线下培训融合;扎实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专项活动;加快推进技能培训与使用评价激励有机衔接,指导推进各类评价机构按规定大力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准入类职业资格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工作,全年取证人数超过20万人,鼓励支持企业加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评价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
据了解,陕西这次活动特别强调“突出质量第一原则”。2021年对已经参加以工代训的职工开展“以工代训+X(在岗职工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培训、转岗转业培训、综合性培训和境外培训等)”培训,鼓励支持参训人员取得高一级职业证书,确保培训质量。通知还明确,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针对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实际,可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承担培训机构审核、过程监管、补贴资金审核等工作。
陕西安康 |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
为做好在使用衔接资金项目实施中以及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9月1日下午,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召开全市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业务培训视频会议。
会议要求,各县区市在建立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及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时,按照安康市乡村振兴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下发文件要求,优先将推行以工代赈方式,有利于带动农村劳动力增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与发改部门“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库合并管理,每年下达不低于40%的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实施。在衔接资金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选择安排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项目,由镇办委托具备相关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的村级组织自建自营,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实施,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及其他农村低收入户以及受灾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中央衔接资金要按照不低于预算15%的比例发放劳务报酬,其他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衔接资金,按照不低于预算10%的比例发放劳务报酬,促进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增收,让以工代赈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生命力。
贵州 |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 贵州这些政策帮你返乡就业
据贵州人社微信公号消息,为切实做好因疫情导致的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风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考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发生大规模返贫致贫,贵州建立了一系列劳动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1+4”预警机制。以省就业和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贵州省预防失业风险稳定就业局势工作预案》和规模失业、规模裁员、重点地区、突发事件4个配套预案,根据返乡人员规模、社保断缴人数、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变化情况,建立不同等级风险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报告路径及处置应对方案。
建立脱贫劳动力返乡监测机制。按照《贵州省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要求,着力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将返乡时间超过1个月仍未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人员以及到计划外出务工时间仍未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人员等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定期排查出就业不稳定人员,及时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
建立三类人员返贫应急预案。印发《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防止返贫工作应急预案》,以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人口“三类人员”为重点,对因失业返乡、就业不稳定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风险矛盾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通过健全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规模性返贫监测预警报告机制、强化应急处置措施,全力防范系统性、规模性失业返贫,坚决守住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河北雄安 | 税收优惠助力重点人群再就业
吸纳一名登记的失业人员可以直接抵减税额7800元,伴随着河北雄安新区新兴业态不断兴起,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率产业逐步被淘汰,下岗失业人员随之增多,再就业成了不少老百姓的“心头难事”。
“群众的难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陈鸿说,“我们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活动,一方面主动与社保医保部门联系沟通,推动各项社保兜底政策落地;一方面认真梳理各项稳就业惠民生的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宣传辅导,鼓励帮助企业招录重点群体再就业。” 据了解,为把减税降费推向深处,把便民春风行动落到实处,真正为雄安企业、雄安群众办实事、办成事,雄安新区税务局大力开展“税费惠民有力度,雄安税务来服务”主题活动,通过点对点精确筛选、手把手精准推送、一对一精心辅导,切实保障企业懂政策、能享受、见实效,
江西 | 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 继续实施阶段性失业补助金政策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务院决定在2021年度延续实施阶段性失业补助金政策,经江西省政府研究同意,江西省2021年度将继续实施阶段性失业补助金政策。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由参保地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发放失业补助金,申领期限不超过6个月;对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参照参保地城市低保标准,按月发放不超过3个月的临时生活补助。阶段性失业补助金发放对象是指失业补助金保障范围为2021年1月1日之后新发生的参保失业人员;之前已受理、享受期未满的人员可继续按照2020年失业补助金政策规定享受至期满为止,已申领享受人员不得重复申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