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动态监测 | 这个省脱贫人员跨省务工可获800元交通补贴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今年5月,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通过。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各项政策,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政策在地方落地见效。
国家税务总局:健全税务帮扶长效机制 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积极贡献税务力量的通知》(下称《通知》),从提高政治站位、做好定点帮扶、加强东西部协作、深化消费帮扶、加强人才培养、健全长效机制等六个方面,对税务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明确要求。
《通知》指出,要整合帮扶资源,加强东西部税务部门协作,用好税收大数据,联合开展东西部经济协作可行性分析,积极协助西部地区税务局帮扶对象科学引进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方面企业,不断扩大农副产品销路和脱贫群众就业出路。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帮销、促产、疏浚、解困”的政策功能,帮助解决脱贫地区产品外销的痛点堵点难点,及时化解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
《通知》要求,要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帮扶成效。做好税收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梳理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税务系统投入扶贫资金4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72亿元,累计派出专职扶贫干部3.42万名,其中第一书记1.05万名,帮扶8782个贫困村、245万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全面实现了脱贫目标。与此同时,梳理国家出台的110项支持脱贫攻坚税费优惠政策,制发支持脱贫攻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西新举措扶持贫困劳动力,脱贫人员跨省务工可获交通补贴
为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山西省人社厅等五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实施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劳务输出。为有集中外出务工需求者提供“点对点”输送等服务,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对当年跨省务工的脱贫人口,可给予最高不超过8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县以外的省内用人单位就业的,可给予不超过3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贴,由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列支。
推动就业帮扶基地认定。各地可将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成效好的市场主体认定为就业帮扶基地,对吸纳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达到50人以上的,可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对失业脱贫人口优先提供转岗服务,帮助尽快在当地实现再就业。
继续保持对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各项优惠政策。就业帮扶车间等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企业,根据吸纳人数给予每人每月300元,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执行时间至2021年底。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各项创业支持政策。重点帮扶县建设且正常运营一年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创业载体,入驻实体数量达到20户以上、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20人以上的,可在原有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入驻户数、吸纳劳动力人数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支持扶贫工坊吸纳脱贫劳动力。对各地特色鲜明、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按照吸纳劳动力规模,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脱贫人口在培训期间按规定给予每日15元生活费补贴。
安徽重点督导20个乡村振兴帮扶县,重要线索省纪委直查直办
近日,安徽省纪委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督工作清单》,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4个方面,明确了15项重点任务,并细化为43条具体监督内容。
为提升监督执纪质效、精准靶向施策,安徽省明确把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审查调查重点,加强线索处置和案件办理,对涉及人员较多、金额较大的问题线索提级办理或直查直办。把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别是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为督导检查重点,把已脱贫地区党组织是否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作为巡视巡察重要内容,推动惠农惠民政策和资金项目直达基层、惠及群众。
据了解,该省通过深化乡镇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整合监督资源,推动监督融入基层治理。结合正在推进的“三资”提级监督工作和试点建设的“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督促指导县乡两级政府建立完善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清单,健全完善资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推行阳光村务工程,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福建出台多项举措加强就业帮扶
日前,福建省人社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具体举措包括:积极引导外出务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市、县(区)与劳务输出地市、县(区)、乡直接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费用减免以及地方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企业、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引导返乡入乡创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可参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给予支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允许返乡创业人员自主选择自然人担保、园区担保、财产担保、企业互保等方式。将有培训需求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
大力扶持灵活就业,支持脱贫人口在县域城镇地区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政策范围。支持脱贫人口通过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多种形式就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支持各地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认真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跟踪帮扶,将脱贫人口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在我省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创业实名制登记后,可享受就业困难人员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山东青岛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平度税务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平度市税务局持续优化便民办税缴费服务举措,因地制宜、因产制宜,着力提升广大乡村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助力。
政策直达农企,助力快速发展
围绕重点涉农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平度市税务局开展“上门送政策”点对点支持活动,精准直达农民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镇街网格化管理,开展涉农企业“税收政策大讲堂”活动,开展个性化“滴灌式”培训辅导,讲解最新政策,现场答疑释惑;利用“税收大数据”开展税收分析,筛选未享受税收优惠涉农企业名单,及时开展电话提醒,并采取视频连线、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辅导。今年以来,该局为6573户三农企业减免税2.26亿元,同比增长73.8%;为478家企业释放流动资金8.3亿元,节省财务成本3100余万元。
服务集成联动,满足村镇涉税需求
在广泛了解乡村税费服务需求基础上,平度市税务局推出一系列便农服务措施,满足村镇的涉税需求。创建“六区联动”集成办税服务厅,等候、办理时间分别缩短50%、30%,预约办税率达98.28%。延伸“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至7个镇街,保证服务全天候、不掉线,实现涉农主要税费业务全程网上办,线上开设咨询问办,开通涉农绿色快速通道,推出宅基地过户、企业开办等“涉农服务套餐”,与银行联合推出“扫码付”医保、社保缴费新模式,便利缴费人。
“银税互动”纳税信用换来真金白银
该局通过辅导涉农企业提升纳税信用级别,开展涉农企业纳税信用修复,加强“银税互动”宣传推广,使更多涉农企业享受银税信用贷款红利。2021年累计发放贷款产品7557万元,惠及175家企业,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河南周口鹿邑“整村授信”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依托,全面启动‘党建+金融’‘整村授信’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普惠金融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据介绍,今年以来,鹿邑农商银行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责任使命,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将“整村授信”工作作为增户扩面、助推金融扶贫和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针对村镇经济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以村委会、村小组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农户集中进行授信,实现客户申请、立即领取,实时在“河南农信”手机银行支取贷款的便利。截至目前,该县已在全县26乡镇(办事处)启动整村授信工程,采集客户信息22万人,授信近11万人,授信率达50%,总授信金额110亿元,人均10万余元,用信近亿元,新增投放乡村振兴类贷款14.11亿元。
江苏泰州曲霞镇活水工程添彩乡村振兴
近年来,泰州曲霞镇持续推进生态振兴,将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打造幸福河湖新景观。
曲霞镇“农村活水工程”重点整治黑臭河道,补足河道绿化密度短板,强化河道配套建筑物弱项,全面改善水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该工程不但从根本上改善提升全镇水系的排灌能力,畅通水系循环,还是一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还能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围绕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曲霞镇全力实现市级河道争创“样板河道”、镇级中沟争创“示范河道”、村庄庄河争创“最美庄河”目标。曲霞镇对靖泰界河北岸3公里开展生态治理,打造滨河风光带,将焦土港打造为样板河道,对河坡绿化进行提档升级,栽种各类苗木,使得全镇河道面貌焕然一新。
在工程成果维护方面,曲霞镇创新探索出“红色物业”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和完善“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督查、定报酬”的“五定”标准。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该镇聘用富有责任心的13名贫困户担任河道保洁员、巡河员、护河员,实行分段包干、定人定岗,既能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又能激发其向上的内生动力。此外,曲霞镇探索性成立“民间河长制工作室”,组织乡贤能人和五老志愿者主动作为、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到义务巡河、护河、治河中来,常态化开展民间治河“微行动”,形成全社会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合力。
江西九江鲁溪镇“厕所革命”引领生态振兴,打造宜居乡村
在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程中,武宁县鲁溪镇利用智能水肥方式,借“厕所革命”引领乡村绿色生活,以生态振兴打造宜居乡村,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以“三格式化粪池”为特点,鲁溪镇的改厕工程对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处理、集中处置,经过沉淀后再排入栽有水生植物的污水净化池,最后再从净化池流出为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完成了“改厕”,还有效解决了污水集中排放的难题。
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过程中,鲁溪镇关注“改”的同时,还主动出击,提前谋划好如何“用”。通过村委设立“改厕”维修服务站,做到每次维护都有迹可查,切实保障厕所改造后的持续高效使用。为了科学高效推进好全镇“厕所革命”工作,该项目启动后,镇政府将与专业的施工团队进行合作,建设完善的污水管网体系,解决农村生活午睡和厕粪污流向问题,还可以用作镇里高标准农田作物灌溉施肥。后期,鲁溪镇还将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全镇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资源化收集的全覆盖。
山东潍坊“零容忍”惩治“微腐败”,下沉监督力量助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以来,诸城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紧盯基层小微权力运行,下沉监督力量,严查典型问题,促进常态长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为激活基层监督资源,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该市纪委监委在全市1400个网格设立监察联络站。同时,通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区、将22个重点村(社区)党组织纳入市纪委监委提级监督范围、整合提升6个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等措施,形成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严密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该市将乡村振兴领域突出问题纳入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整治的重要内容,公布监督举报和反映问题方式,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快查严办、一查到底。以项目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单位,乡村振兴帮扶任务集中、群众反映问题集中的镇街区、社区(网格)为重点,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到位。
网格监察联络站使监督真正延伸到农村基层‘最后一公里’,成为市镇纪委安装在网格的‘听诊器’,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督促职能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个,建章立制9个;针对3个提级监督党组织“三资”违规管理问题,共处理党组织书记3人、其他党支部成员3人;查处集体“三资”管理方面问题45起84人、处分62人、问责7人;针对5起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履职不力造成环境脏乱差问题,问责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
要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始终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运行,必须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各项重点工作有章可循。针对农村“三资”管理领域问题易发多发的状况,诸城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农机农经中心起草了《诸城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此外,该市纪委监委还出台了《关于强化监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措施》,制定9条具体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堵塞制度漏洞,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西藏: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堆绣唐卡,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截至目前,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从业者遍布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红火的唐卡产业只是一个缩影。过去10余年间,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西藏非遗活态传承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及村民致富。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国家投入超过2亿元,自治区投入近9600万元,用于西藏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目前,西藏格萨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拉萨堆绣唐卡等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区120家非遗就业工坊直接带动2271户3053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200余元。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西藏近80家非遗工坊和企业参与了“非遗购物节”线下销售活动,销售额达574万元。
福建泉州医疗救助托底脱贫群众“不返贫”
近年来,泉州医保部门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作用,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费用监测,精准实施医疗救助政策,持续减轻脱贫人口医疗费用负担,确保医疗保障待遇不降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过渡期救助“不断档”,叠加政策减轻群众压力——出台新的医疗救助政策之前,泉州对已脱贫的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延续执行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和大病医保倾斜政策,在省级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补助后,实施市级补充补助,使保障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平均报销比例达92%左右,确保过渡期脱贫人口医保救助政策“不断档”。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做好脱贫人口大病监测帮扶——泉州还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作用,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重点关注产生高额医疗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的就医情况,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大病监测帮扶工作。下一步,市医保部门将进一步筑牢医疗救助网,加强与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的协同协作和数据共享,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不断提高大病保障能力,提升泉州医疗保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5000名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
自2020年3月起,广西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下乡工程,致力打造一支常年活跃在县乡村的科技服务大军。今年以来,广西采取拓宽选派渠道、强化精准服务、创新激励机制等系列举措,强化乡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拓宽选派渠道——过去,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单一,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振兴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今年,广西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扩大选派来自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的科技人员,并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退休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等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截至目前,2021年广西共选派5012名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服务,比2020年增加70%。
保障经费,创新激励机制——以往,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严重影响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广西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保障经费每人每年由2020年的自治区科技人员0.9万元、设区市科技人员0.4万元、县乡科技人员0.2万元,分别提高到1.4万元、1万元、0.8万元,加上工作津贴0.6万元,合计最高为2万元,解决了科技服务经费不足问题。目前,广西已安排下达2021年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工作经费5078万元,其中列入国家“三区”科技人员的科技特派员已下达中央专项资金1502万元,其他科技特派员已下达本级财政科技经费3576万元。同时,广西加大科技特派员激励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科技特派员优先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现行的职称晋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成果收益分配、人才项目申报等人才激励政策,让科技特派员吃了“定心丸”。
“订单式”服务强化精准选派——除了开展实地服务之外,科特员还能在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上对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发送远程指导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以农民实际需求和解决农村基层问题为导向,采取自下而上的“订单式”精准服务。截至7月20日,2021年广西科技特派员已累计开展下乡服务5.76万次,累计服务到6736个村社区的种养基地或农户点,开展科技培训3.9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