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 | 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严禁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
经过三次审议,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并定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必将对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法治化、效能化和可持续性发挥重大促进作用!
三次审议 广泛集中民智民意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诞生,经历了科学规范的审议修改和听取意见的过程,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起民智和民意。
2020年6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草案立足于发挥好乡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护生态和环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独特功能,通过“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章,将中国“五大振兴”依次写入其中。
2020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二次审议稿作作出修改:更加充分地体现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突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及促进乡村振兴应当遵循的原则;完善乡村建设管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容;增加推进节约粮食,防止和减少粮食浪费的规定;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会后,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141人提出的300条意见,另收到群众来信11封。意见主要集中在增加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规定、加强乡村法律服务、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措施等方面。
2021年4月26日,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三次审议稿充分吸收了社会公众的意见,在总则中突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并增加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规定;增加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保障种子安全等内容;充实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支持保障措施等内容。
八大亮点 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在刚刚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有八个方面的规定值得关注。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
解读一: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法律
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总则中突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并规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设立,此番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进一步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必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解读二:多项规定全力保障农民权益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更好保障数亿农民的权益、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是乡村振兴立法的重要关切。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住房安居、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进行乡村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
解读三: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采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审议及后续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关增加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保障种子安全的意见较为集中。经过吸收采纳,乡村振兴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相关规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解读四:乡村人才振兴得到重视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为了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难题,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充实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出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等多项制度性安排。
解读五:乡村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
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省级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强。通过立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