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三个挑战

由于国内和全球因素的影响,中国40年来年均10%左右的惊人增长率正在结束。

在分析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前景时,有三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挑战:从劳动力过剩社会向劳动力短缺社会的转变;从投资向创新作为主要增长来源的转变;以及中国的全球地位从一个新兴大国向一个成熟大国的转变。

 劳动力老龄

快速老龄化可能是中国国内最大的挑战。2049年65岁以上的人口将从现在的2亿增加到4亿,总人口将略有下降。在这个群体中,8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上升得最迅速。到2049年,从今天的不到5千万增加到1.5亿以上。中国的城乡差距加剧了照顾老人的挑战。

大多数老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子女往往以农民工的身份移居城市。由于农村的医疗体系比城市薄弱,照顾老人需要更多的人向城市长期迁移,同时加强农村服务的提供。

中国需要取消限制常住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统一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和教育制度。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应对老龄化首先是一个生活质量问题,但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将会萎缩,但萎缩的程度和影响还有待观察。随着中国劳动力的萎缩,55至64岁的群体将大幅增加。让55至64岁的群体和 “年轻的老人”(65至85岁)保持健康和活跃是中国避免劳动力急剧下降的最大希望。

改善农村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未来约有一半的工人在农村上学。他们教育的不足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的发展。

中国指望机器人和自动化来填补劳动力的缺口,但不可能使自动化的速度与特定工种的相匹配。

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变,社会安全网和再培训计划在帮助人们转变方面将越来越重要。

过度依赖投资

中国需要解决的第二个国内弱点是过度依赖投资,创新表现不佳。

在中国的快速增长阶段,金融体系充分引导资源用于投资,但国家主导的体系效率低下。现在中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需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创新和生产力的增长。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偏向于向国企贷款,而国企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不如私企。

有证据表明过去的重投资的增长模式已经失去动力,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在无休止地上升。如果贷款是为生产性投资和增长提供资金,那么这个比率应该保持稳定或缓慢上升的。

随着投资回报率的递减,成功的国家自然会更多地依靠创新作为增长的来源。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很大,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劳动力。但是,从成功的公司、高价值的专利和生产力的增长来看,其产出却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创新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大学、自由贸易和对研发的一般性补贴,而不是针对特定技术的补贴。

一个强大的创新基础,加上雄心勃勃的减碳和改善环境的目标,使中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的领导者。

塑造国际环境

中国实现其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也将取决于国际环境和经济结构。中国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但全球秩序的某些方面已经过时,需要改革。世界贸易组织不具备处理现代贸易问题的能力,如知识产权保护、投资限制、跨境数据流动和补贴。

世界主要经济体无法就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达成一致,因为美国不想增加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在决策中的权重,尽管这是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长的作用所决定的。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相互竞争的方案来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为了使世界经济平稳运行,需要加强这些提供关键全球公共产品的经济机构。

这将需要中国和美国之间,以及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和先进国家之间的实际妥协。中国需要承担更多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责任。

现在,谈论中美之间的实际妥协似乎是个笑话。即使拜登新政府将采取更加合作的行动,中美关系也可能依然困难重重。

但我们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中美会成为敌人。两国都对公共产品的国际合作感兴趣。

对中国来说,解决其主要挑战的国内改革也将是改善与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关系的正确基础。

作者:David Dollar,本文原载于East Asia Forum,清研智库李梓涵编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