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令人惊奇的瑞典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管道系统
我们熟悉污水管道,但是,很少有人建国垃圾处理管道,而瑞典就建成了管道化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一)令人惊奇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管道系统
很多小区旁边设有垃圾中央收集站,从中延伸出来的各个管道,穿墙而过、进入地里,连接着社区不同种类的垃圾桶。居民刷卡支付后,便能打开箱门,将垃圾放入类似邮筒的装置。桶内设有自动感应装置。一旦装满,阀门自动开启,垃圾们应声而下,在强劲风力的推动下,顺着管道,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里。全程数字化控制,为了避免不同种类的垃圾撞车,电脑一次只让一种垃圾通过。每两周,卡车会过来把集装箱运走,送往相应的处理中心。
在一些新小区,这些管道直接连接各家各户的厨房。家庭厨房里安装一个食物粉碎机,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后,进入管道。这样操作干净、卫生,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运输成本,解决了定时定点投放的难题。
(二)生产责任制、垃圾处理费、押金回收制
早在1994年,瑞典政府就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即法律规定生产者应在其产品上详细说明产品被消费后的回收方式,消费者则有义务按照此说明对废弃产品进行分类,并送到指定的回收处。
瑞典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服务者,但他们只收集特定的垃圾,一般是生物可分解的剩菜残羹。对于没有被收集的垃圾,瑞典政府在大多数的社区设立垃圾收集中心,在其中放置许多标有颜色标识的垃圾容器,以方便人们将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投入专用的垃圾容器。
十多年来,生产者负责回收物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到汽车和电器产品,再到办公用纸、农业塑料和废旧电池等。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组建回收再利用体系的企业,瑞典成立了专门机构,如REPA(生产者责任制登记公司),让机构代为履行生产者责任制的义务。这些专门机构是非营利性组织,宗旨是为瑞典企业界和环保事业服务。这样一来,瑞典的生产者责任制度迅速普及,以经济激励的手段使得企业从根本上实现了垃圾减量化。
如果没有提前分类,扔垃圾时就会犯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而且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处理费,费用以重量计算,垃圾越少,费用越低,分类越彻底,收费越便宜。
对于广泛使用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瑞典实行押金制度,每购买一瓶饮料所支付的费用里,包含瓶子的押金。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瓶身上有识别码,机器读码后,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直接到收银台兑换现金或者抵扣在超市的消费。这一制度使瑞典的瓶瓶罐罐回收率达到93%。
(三)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瑞典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垃圾。此后,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厨余垃圾,转化成沼气,为汽车和公交车提供能源,剩余的渣滓用来做堆肥。再除去能回收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可回收的就用来焚烧发电。得益于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厂清洁无味,粉尘全部吸附,二氧化碳排放接近于零,为避免垃圾焚烧产生的PM2.5带来的空气污染,瑞典的垃圾焚烧厂在燃烧产生的气体中灌入冷却水,然后用净化设备层层过滤,直至符合欧盟标准后再排入大气。政府环保部门对垃圾焚烧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公众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监督。此外,为化解市民对垃圾处理的刻板印象,瑞典的垃圾焚烧厂在环保的同时追求功能多样性,成为市民观景、健身和聚会的城市公共空间。如今瑞典每年有多达49%的垃圾被焚烧后转变为能源。2016年,焚烧炉产生的能源能够满足瑞典20%城市家庭的供暖需求,同时为5%的家庭提供廉价电力。
随着分类回收等垃圾减量政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瑞典实际需要焚烧的垃圾总量只占焚烧厂处理能力的两成左右。为了增加垃圾能化效应,瑞典成为第一个进口垃圾的发达国家,每年从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进口多达200万吨垃圾,既填补焚烧厂日常营运所需的经费缺口,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廉价能源。据悉,仅瑞典一家公司的回收部门年利润可达上亿美元。
(四)国民、移民和游客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全覆盖
与所有在垃圾分类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一样,瑞典自上世纪80年代起推行垃圾分类后,也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起步过程。仅仅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
刚开始的几年,没有垃圾分类习惯的瑞典家庭依然将各种垃圾一股脑儿扔进垃圾箱内,为此政府不得不安排监督员在各个社区的垃圾站前“站岗”监督,对不按规定丢弃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然而,治标不治本的惩戒性措施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对于提高民众垃圾分类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
瑞典政府很快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政府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大纲,瑞典从幼儿园开始教小朋友学习垃圾分类。孩子们读垃圾处理工人的故事,早早认识垃圾车,再大点儿,他们会轮流和老师到垃圾站分类回收垃圾。在每年的“保持洁净瑞典日”,孩子们会拿着塑料袋跟随老师上街捡垃圾,在活动结束后得到一个“保持洁净瑞典日”的印章,荣誉感满满,瑞典儿童还在上幼儿园就能叽叽喳喳地探讨垃圾分类的事情了。孩子从幼儿园学到,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相互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政府在培养移民和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上同样不遗余力。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和其他大中小城市,专为移民和在当地长期定居的外国人开设的语言课程中,就包含参观垃圾回收和处理系统的内容。此外,在瑞典街头,还常常能看到入口形状不一的大箱子——这是专为游客准备的垃圾箱,设计巧妙的投掷口大大提高了对分类不甚明了的游客乱扔垃圾的难度,例如用于收集饮料瓶的垃圾桶的投掷口是圆孔形的,而用于收集纸盒和其他印刷品的垃圾箱的投掷口则是信封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