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决胜期”与疫情的十字路口思考乡村振兴
作者:李香萍 清研智库研究员
尉特特 清研智库研究员
李彬彬 清研智库研究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工作重点是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在“两个决胜期”的大背景下,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扩散至农村,现阶段防疫、小康、脱贫的形势都变得十分复杂严峻。
一、疫情之下乡村振兴面临三大“战役”
一是抗击疫情的“持久战”。如果说城市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那么农村便是“敌后战场”。2019年末全国50多万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近40%。加之我国农民工有2.88亿人(根据2018年统计)春节期间大批返乡,目前滞留在乡村的人口更多,极大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农村防疫在阻断传染源、防疫筛查、病患救治等诸多方面能力有限,各地区农村防疫统一组织、安排的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尤其地方政府相关部署和信息正式传达给农户还存在一定时滞,一旦疫情发生大面积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改善农村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是全面脱贫的“攻坚战”。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还有近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剩下50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三农领域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村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2020年是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整理
二、三大“战役”背景下重新审视乡村振兴短板领域
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表现。疫情防控仍然任重道远,必须正视农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建设发展不足和经营管理落后,重新审视乡村振兴短板:
一是人才资源欠缺。多数村“两委”成员数量仅5人左右且年龄普遍偏高,较难做到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令行禁止。村域内村民小组和村庄较多且分散,有的多到有30多个村民小组,居民达数千人,农村基层现有治理体系在重大疫情面前很难形成有力防控,在上级决策部署落实,返乡人员排查、检测和上报,对农村群众有效宣传、动员、组织和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短板。
二是环境面貌落后。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整体普及率超过60%,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多项措施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部分农村存在畜禽粪便污染、垃圾围村、上游排污下游洗菜的现象,极易滋生细菌,传染病也容易流行。
三是医疗条件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三级诊疗制度形同虚设。据统计,2014-2018年,村卫生室数量呈断崖式减少,村医人数跌破90万,一些山村根本没有药店或者卫生室,一个行政村往往只有1到2名村医。很多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口罩、消毒用品、体温计、药品等防疫物资极为匮乏,距乡镇路途较远的农村,等村民反应过来时,已基本上是医用口罩“一罩难求”。
图3:2014-2018年村医数量、村卫生室数量变化图
四是信息传播效率低。疫情防控很多决策部署和信息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和人际传播。在农村,各类信息传播媒体渠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加之地方政府在发布防疫重要决策部署时普遍存在时滞现象,村民对大众媒体广泛传播的信息关注度和信赖度普遍不高,另外农村很多老年人对新闻传播、网络和微信的使用不频繁或不使用,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准确获知国家相关决策与信息,使农村政策和信息传播效率大打折扣。
图4:2012-2018年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及增速图
三、疫情之后怎么办?聚焦乡村振兴五大着力点
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三大“战役”交织之下,农村防疫所暴露出的短板将是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精准发力的基石。立足发力点,聚焦实操,应该至少做到“一次升级、两大行动、三级诊疗、多点宣传、5G布局”。
一次升级,返乡人员“留”下来
打好乡村振兴的“感情牌”,留住人才可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一次性升级。
首先,妥善安置好因疫情造成失业的农民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条件,并做好安慰和引导。对于暂时无法外出并愿意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在家乡附近提供一些当地的工作。
其次,留下本土人才充实乡村建设队伍。利用优质资源和政策,吸引复合型人才,激活新思维、新理念、新业态,带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最后,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进入农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撑长效机制,将派驻、培养、挂职锻炼等方式统筹结合起来,多渠道引流人才开展农村治理工作,建设优秀基层治理团队,完善基层干部培养培训制度,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
两大行动,村容村貌“靓”起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更加凸显了全国农村公共卫生中的防疫隐患。当下不仅要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更要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两大行动,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方面,“厕所革命”是民生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面对各地区“一刀切”式改厕问题,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统一改厕工作标准,统一考核验收标准,因地制宜实施改厕。
另一方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立村庄清洁行动常态长效机制和奖罚有则的激励机制,重点做好“三清一改”,及时跟进抓整治,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对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级诊疗,卫生资源“活”起来
重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赤脚医生”三级医疗体系,组成多层次、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对村庄和农村家庭进行全覆盖。
全方位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救治能力。乡镇卫生院较陈旧、落后的医疗设备难以承担繁重的新冠肺炎防治任务。下一步,应当分步骤、有重点按照国家基本标准,各个乡镇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基本达标的乡镇卫生院,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
配齐村卫生站医疗物资储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目前主要依托乡镇卫生院,而最基层的村卫生站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还需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注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资供应、乡村医疗队伍的建设、制度和服务供给的创新,为农村医疗卫生提供更好的保障。
打造赤脚医生2.0。在广大农村地区,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农村家庭是卫生突发事件的避难所,农民在家里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基本护理。因此,建议仿效上个世纪的赤脚医生制度,加大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储备一批农村全科家庭医生,打造赤脚医生2.0。
多点宣传,科普知识“动”起来
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循环播放广播、编印宣传资料、印发倡议书和公开信、完善村规民约、电话微信通知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地区防控信息通报、防疫知识宣传,健康卫生普及,增强农民群众健康意识、防病意识、清洁卫生意识。教育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戴口罩,勤洗手;及时清理垃圾,分类进行投放;及时清扫禽畜粪便,不乱倒生活污水;不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的良好生活习惯。
5G布局,信息技术“用”起来
切实贯彻落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着力打造“互联网+三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确保农村网络提速升级、光纤入农户,积极探索5G技术运用于农村公共卫生应急领域,打造远程医疗,提升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