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科学看待疫情期间的物价上涨,避免一刀切处理
面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口罩、护目镜等医疗防护用品以及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为了解公众对当前全国物品价格上涨的看法,清研智库通过问卷吧调查系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2,836份,覆盖全国191个城市。
一、“节”“疫”叠加推高物价,物价整体平稳可控
从历年数据来看,春节期间的物价,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生产和运输环节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推高了物价。不过从调研数据来看,处于“两期”压力下的物价整体平稳可控。
1.涨价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和医疗防护用品
从调查结果来看,蔬菜水果、防护用品涨价行为占比最高(近八成),其次为肉蛋奶、米面油和医药健康类产品(四成左右),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涨价的比列也占一定数量(两成左右),娱乐产品和学习教育类产品涨价行为占比较小(不足一成)。
2.商品涨价幅度主要集中在50%以内,物价总体平稳可控
整体来看,随着涨幅的上升涨价的商品种类在持续降低。超四成(41.82%)公众在购物时遇到商品涨幅在30%以内,超三成(34.29%)遇到商品涨幅在30%-50%之间,超两成(22.86%)公众在购物时遭遇商品涨幅在50%-100%之间。

二、多数受访者可接受的涨价幅度在30%以内
由于经济承受能力和对价格敏感程度不同,受访者对涨价幅度接受程度不尽相同,近八成受访者可接受的涨价幅度在30%以内,46.44%的受访者对当前涨价情况可以接受。
1. 逾77%受访者可接受的涨价幅度在30%以内
调查数据显示,有77.07%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的涨价幅度为30%以内,15.22%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的涨价幅度为30%-50%,其他涨幅区间可接受人数不足6%。
公众能接受当前涨价情况的人数占比46.44%(“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觉得涨价压力较大(“比较不能接受”+“完全不能接受”)的公众占比31.21%。
三、受访者认为两大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涨幅超40%政府该出面干预
在春节和疫情因素相互叠加,物价上涨的原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既有生产、流通环节成本上涨的因素,也不能否认有部分不法商家人为抬高物价,整体上来看,受访者比较理性的看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
1. 受访者认为疫情和春节假期是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有60.5%的受访者认为受到疫情影响,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成本上涨导致了物价上涨;54.53%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期间员工放假、企业停工停产供给下降导致了价格上涨。
超四成公众认为物价上涨幅度在40%-70%之间时政府应该出面干预,此项被选人数最多;其次是涨幅10%-40%之间,选择人数占36.42%;涨幅70%-100%也占一定比列(12.91%),其他涨幅被选人数较少,不足6%。
与预期一样,家庭收入越高,可以承受的涨价幅度越高。调查发现家庭月收入5千是一个分水岭,5千以下的家庭多数认为涨幅在最低幅度即10%-40%之间政府就应该出面干预,而月收入5千以上的家庭,多数认为涨幅在40%-70%之间政府应该干预。
4.一味实行打压、限价政策,使生产者和销售者积极性大大降低,供给市场进一步缩小,在当前严重的疫情下,造成一罩难求,买不到口罩的公众又可能成为潜在的病毒受感染者和传播者,对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五、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维护消费者权益与保护企业合法利益并重
1.完善企业激励政策,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鼓励增加产品供给
建议政府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用工、能源、产业链配套等难题,积极帮助协调;着力协调运输,畅通物流,建立健全重要物资供应绿色通道;对于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因原材料涨价等客观原因导致的成本上涨等,必要时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生产,助力物资供应。
针对当前严重的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仍然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限价限购措施保证不论收入高低,各类人群均能够得到一定的防护品供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采取限价和限购,对于价格到底限制到什么样的水平,政策制定者应该听取生产者、销售者、行业专家,甚至消费者多方综合的意见。
3.对于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的行为加强监管,坚决打击
对“疫情+春节式涨价”的宽容与理解,并不意味着可以纵容商家漫天要价。相反,商家应当将涨价的缘由、涨价标准予以明示,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不是挟物自重、坐地起价,趁机发国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