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沙龙:减量化是垃圾分类管理的第一目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首善标准,抓好源头减量,形成长效机制,7月19日下午,第三方机构“清研智库”联合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京津冀文创协调创新中心在海淀文教产业园举办“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沙龙。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工程师许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邓海文及媒体代表,从不同角度就垃圾分类开展现状、效果、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深度阐释。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为全国各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有序推动垃圾分类落地实施提供了参考。
清研智库从6个方面梳理了世界各地垃圾分类经验,包括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强化立法,严格惩戒;全民动员,立体参与;科技引领,回收利用;加强教育,养成习惯;强化督导,形成震慑。这些议题囊括了国内外垃圾分类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如实施手段,工作思路等。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
宋国君深入解析了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改善方法。他说,当前垃圾分类在我国实施时间较短,未来还需要更多制度设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低成本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趋势。减量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第一目标,垃圾分类可以显著地促进垃圾的减量。上海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要求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减量化之后,才能有效率地实现“无害化”,以及可回收物和湿垃圾的资源化,并最终降低垃圾处置的社会成本。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岩
赵岩分享了生活垃圾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源头分类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应从系统层面认识和开展源头分类工作,通过源头分类减小整个固废系统的环境影响,促进环境效益的最优化。那么具体到生活垃圾分类上应如何操作?
他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垃圾分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对最有价值的可回收物,要以提高纯度为目标,提升其回收利用的综合环境效益;另一方面诸如厨余垃圾等对固废系统处理技术有突出影响的组分,要以提高其他组分利用价值为目标,从而提高整个固废系统的环境效益。其次建议各个城市、各种固废系统和分类策略要进行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一方面要定量化比较不同分类方式、管理策略、资源能源消耗和综合环境影响的优劣,支撑技术比选和政策制定;另一方面要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环节,为从环境、资源、能源乃至经济角度实现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工程师许言
许言从零废物、海洋垃圾,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等方面进行了解读。许言指出,“零废物”的概念并非整个过程不产生废物,而是末端处置时让废物尽量减少,最终趋于零。其实现途径需减量化,资源化,即源头产生量最小,可用物料尽量回收利用,使得进入填埋场和废物能源处置设施的废物总量减到最少,以及通过技术的创新推动废物的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循环。
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十分严峻,联合国对海洋塑料给予了高度关注。数据统计显示,海洋塑料污染80%以上来自陆源,从陆地迁移到海洋。在东太平洋地区有一个塑料岛,大小相当于三十九个我们国家台湾岛的面积。海洋垃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间推移,海洋垃圾通过不断崩裂最终化成微塑料通过生态系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进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许言表示。
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的管理问题现在没有受到相应重视。许言归纳为三点,首先是有害垃圾的数量不明,影响后续的处理处置工作,应尽快摸清底数。第二是废电池中的干电池已经不属于有害垃圾了,可以随生活垃圾丢弃,现在仍有很多居民不清楚,需要加强宣传。第三是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有害垃圾未进行分类收集时可以豁免,但进行分类收集后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许言指出,当下我国仍缺乏配套的收集和处理处置设施,亟需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相关制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邓海文
邓海文从厨余垃圾切入,重点解读了垃圾分类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中可实施方法。他认为,餐厨垃圾与厨余垃圾处理终端优先采用协同处理方式,两者也可以和生活垃圾焚烧项目进行深度协同,以争取较好的综合效益。项目可选择“政府监管、企业运作、集中收运、专业处理、资源利用、产业拓展”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模式。邓海文认为,厨余垃圾的处理技术已然准备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沙龙还就厨余垃圾处理、垃圾焚烧中产生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
清研智库:成立于2010年5月,在公共服务、旅游、媒介与营销、能源电力、城市管理等行业积累丰富经验,提供研究咨询、民意调查、第三方测评、媒体传播、大数据挖掘、IT系统开发、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致力于成为国内权威的思想库、第三方研究机构和领先的IT技术开发公司,是一家综合型高新技术企业。